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中心任務,對“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作出新的部署。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以其“團結、創新、共享”的核心理念與緊迫的協同需求,為中山正在進行的治理現代化探索提供了寶貴的價值參照與強勁的實踐催化。
全運會的籌備并非中山治理改革的起點,而是一個關鍵的“賦能節點”。它通過高層政策授權與賽會實踐壓力,加速、深化并系統化中山既有的改革進程。本文將首先闡釋全運精神如何為中山的持續探索提供了價值升華與引領;繼而剖析在全運背景下,治理機制如何實現從“常態探索”到“創新突破”的變革;最終,系統總結中山如何主動將“賽事側”的場景測試,轉化為“城市側”治理能力全面升級的四大路徑。
一、價值引領:全運精神的治理內涵升華與中山實踐
全運會“團結、創新、共享”精神與四中全會“區域協調、科技自立、民生優先”原則高度契合,為中山既有的治理實踐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構建起更清晰的行動框架。
以“團結”凝聚跨域合力。深中通道通車一年來,累計發送旅客近280萬人次,跨市公交雙向發班約5.1萬班次(中山側統計),航空港巴士日均92班,形成“雙城通勤”新圖景;“深中通辦”政務服務事項達735項,公積金、醫保等服務深度互認,有效鞏固并拓展了破解行政壁壘的成果。全運會粵港澳聯合辦賽模式為持續推進中的“深中一體化”提供了更強勁的實踐參照與合作動能。
以“創新”驅動數字治理。2025年6月《中山市政務服務升級改革行動方案》推出38項舉措,推動AI賦能政務全鏈。首位“政務服務AI員工”上崗后,平均0.8秒響應,對接12個部門800余項高頻事項,實現技術應用向體系重構的加速深化。對標全運會“技術+制度”模式,中山的智慧城市建設必將更上一層樓。
以“共享”彰顯民生溫度。截至2025年9月,中山133個“香山長者飯堂”服務超105萬人次,延伸助醫、助潔等“4+N”服務。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同步發布《助力十五運會全過程碳中和倡議書》,將城市的綠色發展追求與賽會標桿創建緊密結合。全運會無障礙服務與可持續理念,為中山持續建設的“全齡友好”型城市注入了新動能。
二、機制創新:“授權性制度創業”與治理范式變革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與省委深改委的系列部署,為地方治理創新提供了頂層設計與政策授權。在此背景下,中山的實踐呈現出典型的“授權性制度創業”特征——即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主體,借助高層政策所提供的合法性依據與改革空間,主動打破傳統治理邊界,共同探索并創立新的規則與模式。在這一理論視角下,中山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多元協同-制度創新”的實踐范式,精準回應了四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構建多元協同機制激發活力?;鹁娓咝聟^與西門子共建灣區首個產業賦能平臺,推動集群數智化轉型,截至2025年9月,高新區超半數規上企業啟動數字化轉型,全運機遇為這類既有的產業協同注入了更高的戰略定位和更緊迫的轉型需求。
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跨域通辦。借助全運會粵港澳協同治理的“壓力測試”,中山與深圳將“深中通辦”的既有成果,進一步升維為跨市協同治理的穩定規則體系。
創新綠色治理協同路徑。乘著“綠色全運”的東風,中山市順勢將綠色發展戰略與賽會要求深度融合:市屬國企中山公用牽頭構建的“零碳園區-光儲充-虛擬電廠”體系得以快速推進,2025年4月與火炬工業集團啟動零碳園區項目,首期年減碳預計3500噸;同步發起企業碳配額捐贈,首批11家企業捐贈3.2萬噸,用于抵消園區碳排放及運維,社會資金占比62%,形成“國企牽頭、企業補位”的協同模式,實現從“政府獨奏”到“政企社合唱”的治理轉變。
三、路徑突破:從“賽事側”經驗到“城市側”治理的升華
中山敏銳地抓住全運會這一超級應用場景,主動將“賽事側”催生的高標準、新技術、強協同壓力,系統性轉化為提升“城市側”常態化治理能力的契機,形成四大可推廣路徑。
從“賽會無障礙”到“城市全齡友好”。以承辦殘特奧會這一最高標準為契機,中山全面檢驗并大幅提速了無障礙環境的全域建設,依據《中山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五年行動方案》,2025年需完成3500個公共場所改造,同年8月已組織殘疾人代表完成場館全流程體驗優化,實現從特定群體保障到全民友好的理念與行動升級。
從“智慧賽事”到“智慧治理”。全運會智能管理需求倒逼數字治理成熟。典型如為迎接十五運會而打造的“運動中山”全民健身服務平臺,它整合了全市體育場館、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資源,實現了“一鍵預約”“一體服務”,將賽事的組織管理經驗沉淀為普惠的民生服務數字資產。
從“綠色賽會”到“城市碳中和”。將全運會作為綠色技術的“示范場”和行動的“催化劑”,中山把短期綠色行動升為長期戰略:南區建成華為“光儲充”超充站,年發電量4.5萬度、減排35噸;借鑒西安等城市經驗,編制《場館賽后利用規劃》,實行“一館一策”植入6大功能,力爭賽后首年利用率≥70%,規避“賽后冷清”困境。
從“賽事文化”到“人文治理”的融合。中山借此盛會,更系統地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跨域治理的硬支撐。具體而言:一是活化文化資源,可依托孫中山故居紀念館2024年510萬人次的接待量,策劃推出“孫中山與體育精神”主題展,實現全運賽事與人文歷史的共振;二是創新傳播載體,通過線上社教與VR體驗,年度參與達7.34萬人次,拓展了文化治理的邊界;三是構建共識平臺,擬通過聯合港澳高校舉辦“全運精神與民生治理”論壇并發布《跨域文化協同倡議》,旨在積極探索養老、文旅等領域的服務標準互認,以文化共識滋養治理協同。
四、啟示與展望:構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治理新范式
全運會的籌辦如同一場高強度的“壓力測試”,這場“賦能節點”檢驗并極大激發了中山治理現代化的潛能。其核心啟示在于,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本質上是將重大事件的“瞬時效應”轉化為城市發展的“長期效能”。中山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條“基于基礎-精神催化-制度突破-長效治理”的清晰路徑:
精神價值是“凝合劑”。“團結、創新、共享”的全運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城市基因相融合,為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行動提供了最深層的價值共識。
數智技術是“加速器”。從“運動中山”平臺的數字服務到“無人機+AI”的違建治理,技術不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驅動治理范式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變革的核心力量。
制度創業是“轉換器”?!吧钪型ㄞk”的規則重構、“石岐鴿”的產業協同、“零碳園區”的政企合作……這些實踐的關鍵,在于多元主體利用政策授權,共同創設了行之有效的新規則、新機制,確保了改革成果的可持續性。
面向未來,中山的治理升級需在三個維度持續深化:一是推動“協同治理”從項目化向制度化深化,依托鎮街綜合執法改革的全省標桿優勢,前瞻探索深中跨市執法協作,力爭形成制度樣本。二是促進“數字賦能”從場景化向生態化演進,讓“運動中山”等智慧應用從“盆景”變“森林”,構建城市級一體化智能體。三是實現“人文價值”從特色化向品牌化升華,讓孫中山文化資源、香山古韻、石岐味道等IP,從文化資產轉化為塑造城市氣質、增強認同感與凝聚力的治理資本。
全運會之于中山,遠不止于一場賽會,更是一座城市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對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進行系統性重塑的生動實踐。這場實踐所凝聚的價值共識、創新的制度安排與驗證有效的技術手段,正系統性地固化為中山面向未來的長效治理機制,持續探索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之治”。
作者供職于廣東開放大學(廣東理工職業學院)
本文系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粵港澳協同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背景下數智技術賦能粵港澳灣區體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編號2025GBA-17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