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連日來,全會精神和“十五五”規劃的宏偉藍圖在我市社科界引發了熱烈反響。
邵念榮(廣東藥科大學醫藥商學院產業學院執行院長、研究員、博士):
緊扣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中山可以立足制造業基礎與區位優勢,以“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做強、未來產業搶灘”為主線,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三大路徑如下:一是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以數字化轉型全覆蓋,推動綠色化與集群化轉型。以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為契機,推動傳統產業全鏈條數字化改造。通過打造主題產業園區,推動智能家電、裝備制造等產業集聚。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以“十大艦隊”引領突破,帶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聚焦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鏈長+鏈主”協同機制。同時,搶占低空經濟、氫能、6G通信等賽道。三是創新生態與區域協同雙輪驅動——以科創平臺與人才引育為載體,推動深中融合與產業協作。打造高端產研載體。推動戰略產業跨區域配套。
鄭勁超(市委黨校哲學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中山英才計劃”社科類別特聘人才):
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近年來,中山大力實施“文化興城”戰略,理論研究傳播工程成果豐碩,文化傳承發展扎實推進,文脈賡續保護守正創新,社會文明風尚加快培塑。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山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廣東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孫文西路承載著百年僑鄉記憶。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為我們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我們要在此基礎上,精心規劃香山古城布局,讓老街煥發新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典型示范,帶動全市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全面振興與可持續發展。
劉倩(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副教授,“中山英才計劃”社科類別特聘人才):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既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發展作出了宏闊擘畫,也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指明了前進方向。文化遺產是文明脈絡的鮮活載體,其系統性保護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更是筑牢文化自信的關鍵。“十五五”規劃將“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作為重要任務,既延續了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戰略定力,更暗含對文化傳承發展的深層考量。系統性保護包含“活態傳承”的內核,而創新正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關鍵路徑。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蘊含的精神內核與創意元素,通過“文化遺產+科技”“文化遺產+生活”等創新形式,讓傳統技藝融入現代設計、讓非遺故事走進數字場景、讓文物資源鏈接生活空間,才能讓文化遺產在守護本源真實性的同時,擁有適配時代的表達。亦唯如此,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成為滋養民族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的不竭動力。
吳曉志(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經貿學院電子商務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中山英才計劃”社科類別青年特聘人才):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需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會議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同時,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如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為市場主體創造穩定預期。“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中固安全,將安全視為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突出糧食、能源、產業鏈等安全。與“十四五”規劃相比,“現代產業體系”“對外開放”和“民生”的順序上升,在經濟布局上,強調區域協調發展,通過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戰略縮小區域差距。作為青年學者,我認為需關注政策落地中的微觀機制,例如,在綠色轉型中,如何通過碳交易市場激勵企業減排;在區域協調中,如何優化財政轉移支付效率。這些細節將決定改革成效。
項俊波(中山市香山智庫研究院院長,“中山英才計劃”社科類別青年特聘人才):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既是發展藍圖,也是我們社科工作者的行動指南。特別是《建議》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首位,這也為“十五五”時期中山產業發展指明了實踐方向。作為制造業大市,中山搶抓深中通道通車新機遇,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高質量推進低效工業園改造,培育新“十大艦隊”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為一名社科工作者,我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如山,必須深刻把握全會提出的新概念、新觀點、新論斷,聚焦深中“六個一體化”“百千萬工程”、文化興城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發揮智庫在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等平臺功能,開展課題研究,深入研究闡釋,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中山篇章建言獻策、聚智賦能。
莊新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副教授,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會理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的戰略任務與路徑,“十五五”是銜接百年偉業的關鍵承續,錨定現代化征程的階段坐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實踐結晶,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新階段“實現什么樣的高質量發展、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山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僑鄉優勢,“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內核與“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強調的“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等原則高度契合。“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賦能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如中山已完成的孫文西路步行街升級改造工程,是作為“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和推進文化興城的重點工程,全面優化和提升了步行街的文化展示功能、商業服務品質和市民休閑體驗,促進文旅融合與產業升級,以文化賦能中山市實現高質量發展。
鄭卉欣(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社科普及基地文博館員):
“十五五”規劃期間,恰逢孫中山先生誕辰160周年的重要歷史機遇,中山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坐擁獨特的歷史地理區位優勢——既是偉人故里、孫中山文化資源的核心承載地,又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城市。孫中山文化資源蘊含“天下為公”“民族團結”等精神內核,是凝心聚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紐帶。通過深入挖掘孫中山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與團結力量,系統構建“AI+文化”等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是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強化民族團結凝聚力的關鍵路徑。借助大灣區產業協同優勢,鼓勵孫中山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與灣區科技企業、高校聯合開發以孫中山文化資源為核心的AIGC文創等,通過數智化“多向共創”將能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區域產業優勢與民族團結凝聚力,讓孫中山文化資源煥發新活力,為中山融入大灣區文化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注入強勁動能。
黃淑英(中山市橫欄鎮社科聯分會秘書長、宣傳文化服務中心主任):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落實落地,基層社科組織在行動。依托“中國花木之鄉”的底蘊,橫欄鎮社科聯分會將組織社科專家深化“花木+水鄉”資源研究,推動橫欄構建“全域統籌、串珠成鏈”的文旅發展格局,打造大灣區獨具魅力的花木主題旅游后花園。注重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創新轉化,積極推動橫欄五沙蔡李佛拳、風魚干制作技藝、家具制作技藝(傳統榫卯家具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探索“非遺+研學”、“非遺+旅游”新模式,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結合“文化村長進村居”工作,聯動十多名基層文化骨干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通過開展理論宣講、“書香橫欄”社科普及活動等,打造“閱讀+理論宣講+文明實踐”多元一體模式,加強思想引領,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建強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提升鎮村居民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