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這為新形勢下高校加強網絡綜合治理和輿情風險防控工作,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校園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大數據、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飛速發展,高校網絡輿情日趨錯綜復雜。中山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毗鄰港澳,是意識形態領域“交鋒處”,中山市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不能掉以輕心。中山市高校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構建數智賦能、精準施策、機制創新、多維聯動的輿情風險防控體系,塑造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空間和育人生態。
思政引領“精準化”
精準把握航向,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過程。精準對接學生,實施思政教育數字化改革,推進思政、黨建、教學、學工、心理等各類平臺系統數據互聯互通共享,打造學校大數據中心,精準描繪新時代學生“畫像”,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認知水平、行為習慣,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有力支撐。精準創新育人,根據學情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堅持線上線下一體、虛實課堂融合,綜合運用情景設置、資源匹配、網絡交互等手段賦能精準化教學,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成長同頻共振。
陣地建設“規范化”
常態化推進陣地隱患排查治理,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日常管理,把好入口關、過程關和責任關。統籌校園網媒、掌媒、視媒和紙媒,建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線上同線下聯通,校、院、社會三級聯動的校園融媒體、新媒體矩陣,打造輿論宣傳“共同體”,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擴大內容覆蓋的廣度與深度。堅持“內容為王”,聚焦學校改革發展和師生需求,精心策劃選題,形成定位差異化、欄目特色化。借助數字技術,創作形式豐富、生動有趣的融媒體作品,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活起來”“火起來”;實現內容的個性化定制與精準推送,提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風險預警“數智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提升傳播效能的同時,也帶來虛假信息泛濫、信息繭房效應加劇等問題,給網絡輿論環境帶來新的挑戰。面對海量的輿情信息,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建設智能化輿情風險識別預警平臺,以實現對網絡輿情動態的全天候、全覆蓋監測預警,對輿情演變路徑、發酵擴散、趨勢走向、預期后果等進行快速研判,推動輿情防控工作由“經驗型”“粗放式”向精準化、智慧化、高效化發展。
協同治理“高效化”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當今網絡輿情趨向于多源多鏈擴散傳播,要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門牽頭抓總、相關職能部門及院系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以學校為主,媒體、意見領袖、學生網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結構,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構建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輿情治理共同體。要制定網絡輿情應急處置預案,構建“信息共享—決策共振—高效協同”的應急流程,形成“監測—識別—處置—引導—復盤”的工作閉環,切實提升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和水平。
隊伍建設“專業化”
著力加強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宣傳網信干部、網絡評論員、網絡信息員等在內的輿情工作隊伍建設。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不斷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鑄魂育人的實效。聚焦隊伍配備、核心能力提升、發展支持,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不斷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加強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堅持主動發聲、積極引導、正面宣傳。加強專題培訓和實戰演練,讓工作隊伍學網懂網用網,增強“數治”思維,練就過硬本領。
作者系廣東開放大學黨委宣傳統戰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