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勝利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026-20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這次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作出戰略部署,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推進對外開放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把握時代脈搏,明確對外開放新要求
全會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對“十五五”時期對外開放提出明確要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這一要求體現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的三個鮮明導向:
(一)堅持多邊主義,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多邊主義是應對全球挑戰的必然選擇。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普惠包容的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面對單邊主義抬頭、全球開放指數下滑的挑戰,我們堅定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守其基本規則,持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各國通過開放合作做大發展“蛋糕”。
(二)維護全球產業鏈,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
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中國堅決反對“脫鉤斷鏈”等損害全球產業生態的行為。跨國公司作為全球產業鏈“鏈主”,應堅守契約精神,深耕當地市場,共同維護產業鏈安全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
(三)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
中國正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深化。我們堅決反對各類貿易壁壘和經貿問題政治化行為,堅持尊重市場規律,支持企業自主經營決策。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國際國內循環良性互動,共建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
二、中山實踐彰顯“十四五”對外開放豐碩成果
“十四五”時期,中山市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開放型經濟實現質效雙升。2025年上半年,中山市進出口總值達1433.6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出口1262億元,增長5.6%。民營企業展現強大活力,5034家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789.1億元,增長22.5%,占全市外貿總值的55%,成為穩外貿的主力軍。
貿易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一般貿易主導作用增強,上半年進出口988.3億元,增長12.4%,占比達68.9%。機電產品出口1008.4億元,增長5.8%,其中通用機械設備出口增長37.2%,電子元件出口增長26.1%,顯示出口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
市場多元化格局加速形成。中山市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642.9億元,增長13.5%。跨境電商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展現出較強抗風險能力。
開放平臺能級顯著提升。中山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作十五年來,進出區總貨值超4200億元,服務進出口企業8000多家。“分送集報”“兩步申報”等改革措施有效落地,深中通道開通后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吸引戴爾、卡西歐等知名企業將供應鏈業務轉移至中山。
三、立足中山實際,譜寫“十五五”開放新篇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山市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對外開放:
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深中通道通車機遇,充分發揮中山的區位優勢,加強與深圳、香港等城市的產業協作,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的進出口貿易公共服務平臺和物流樞紐。
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支持企業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推動家用電器、通用機械設備等優勢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鼓勵博雅電器、佳順電器等企業深耕“一帶一路”市場,構建多元化市場布局。
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持續推進“百展千企”境外拓市場政策,支持跨境電商服務機構發展壯大。落實《中山市穩外貿促增長若干措施》,通過百場供需對接、數字化賦能等手段,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深化制度型開放創新。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廣智慧化監管改革,進一步降低企業合規成本,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從傳統制造向品牌運營轉變,實現從“產品輸出”向“品牌輸出”的跨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我們描繪了“十五五”時期發展的宏偉藍圖。中山市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加務實高效的行動推進合作,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挑戰,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中山貢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中山擔當。
作者供職于中共中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