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制定“十五五”規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等重要論述,為各地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對于中山而言,全會精神既是破解民生領域發展難題的金鑰匙,也是推動民生福祉從“有保障”向“高品質”跨越的行動指南。作為珠江口西岸重要城市,中山始終將民生工作置于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四五”期間已在教育、醫療、社保、人居環境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如今更需以全會精神為引領,錨定民生痛點、難點、堵點,持續織密民生保障網,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公平、更充分地惠及全體市民。
一、深悟全會精神內核,把握民生福祉發展方向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民生與高質量發展”“民生與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明確提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要求通過加強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從精神內涵來看,全會對民生工作的部署呈現三大鮮明特征:一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為核心目標,強調民生保障既要“兜底線”,更要“提品質”,既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回應“好不好”的期待,同時明確“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等新要求;二是注重民生領域的系統性推進,提出統籌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協同發展,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避免民生工作“碎片化”,推動民生服務從“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轉變;三是突出民生與發展的協同性,要求將民生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相結合,通過民生保障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激發內需潛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對中山而言,全會精神的落地實踐具有特殊意義。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城市,中山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了民生發展的中山經驗,如今面對產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要求,更需以全會精神為指引,將民生工作與“制造業當家”“百千萬工程”“綠美中山”等戰略深度融合。既要通過民生保障穩定勞動力供給、激發消費潛力,為產業升級注入動力;也要通過城鄉民生資源均衡配置,破解“鎮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更要通過生態民生建設,踐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部署,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共贏,讓民生福祉成為中山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和加速器。
二、立足中山實踐根基,總結民生福祉建設成效
“十四五”期間,中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民生領域深耕細作,推動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人居環境、文化體育等領域實現全方位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升。教育領域以集團化辦學打破城鄉資源壁壘,擴大學位供給,保障特殊群體教育權益,成功入選國家兒童友好城市試點;醫療領域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創新服務模式,優化醫療資源布局,降低群眾就醫成本,防范因病致貧風險。二是社會保障兜底能力不斷增強。就業方面探索生育友好型就業模式,搭建便捷服務平臺助力重點群體就業;社會救助標準適度提高,創新信用管理制度提升救助效率;住房保障聚焦困難家庭,推進危房改造與保障性住房建設;養老服務新增星級機構,構建老年助餐網絡,相關經驗獲全省推廣。三是人居環境實現蝶變升級。借“百千萬工程”推進農村農房改造,實現涉農村居美麗宜居全覆蓋;加速補齊基建短板,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顯著,供水管網實現城鄉一體化;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改善生態環境,打造宜居空間。四是文化體育與基層治理協同發展。豐富文化服務供給,打造公共文化品牌,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惠及群眾,“村BA”基層體育賽事激發全民熱情;構建三級人民調解網絡,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三、錨定全會部署要求,謀劃民生福祉升級路徑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中山要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緊扣制度完善、精準供給、改革創新三大方向,推動民生福祉從基礎保障向品質提升跨越,讓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一是以制度協同破痛點,落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打破部門壁壘,教育領域建設城鄉教育共同體、優化職教對接產業,醫療領域深化緊密型醫聯體、推進“互聯網+醫療”,社保領域探索“就業-社保-救助”聯動,同時對接“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要求,完善生育支持與托育服務體系。二是以城鄉融合補短板,踐行“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借“百千萬工程”推動民生資源向農村傾斜,升級農村基建實現城鄉同標運維,建鄉鎮養老與文化中心,依托鄉村資源發展文旅產業,助力農民增收。三是以數字賦能提效能,呼應“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推進民生事項一網通辦,建智慧養老平臺,搭居民議事小程序,加強數據安全保護,提升民生服務智能化水平。四是以生態優先厚底色,貫徹“建設美麗中國”部署。持續推進污染防治,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建生態廊道與口袋公園,推動“生態+民生”融合發展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統一;同時落實“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要求,優化住房供給結構,保障群眾住房需求。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山既有“十四五”期間積累的堅實基礎,更有“敢想敢闖、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未來,只要始終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目標,以制度創新破解民生難題,以精準服務回應群眾期待,就一定能書寫出民生福祉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中山新篇章,讓珠江口西岸這座城市更有溫度、更具魅力。
作者供職于中共中山市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