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程的歷史交匯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出重大判斷。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續奮斗。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的歷史主動,必將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科學判斷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是準確把握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從國際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一方面,我國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大國博弈更加復雜激烈,外部環境的不確定、不穩定性上升,風險挑戰增多。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認真領會這些分析判斷,抓住寶貴時間窗口,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就能為如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辨方位而正則。”作為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制定的第三個五年規劃建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建議,“十五五”規劃建議如何體現連續性和階段性?全會強調,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從提出“五個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障)、“兩個推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一個確保”(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要求,到明確必須遵循“六個堅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原則,“十五五”規劃建議與前幾個五年規劃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為今后五年我國發展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既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錨定了新坐標,也對各項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涵蓋了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等七個方面。同時明確,在此基礎上再奮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些目標立足實際,鼓舞人心、切實可行,不折不扣抓好落地落實,方能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越是關鍵時期,越需關鍵擔當、關鍵作為。全省上下要深刻理解“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從大局大勢中把握廣東肩負的歷史使命,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加快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