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中山市錨定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與嶺南文化底蘊,將民宿產業作為激活鄉村文旅的核心抓手,激活鄉村沉睡資源、重塑城鄉發展動能。近年來,中山民宿產業規模與品質同步躍升。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1月,全市登記在冊旅游民宿達74家,南朗街道、三鄉鎮、五桂山街道、東區街道等鎮街形成集中分布態勢;其中2022年至2025年新增注冊登記59家,年均增長率超60%,發展勢頭迅猛。
從榮獲首批省級鄉村民宿示范點的南朗街道禾舍書屋民宿,到嶺南古宅升級為廣東省金宿級鄉村民宿的三鄉鎮美宿·雍陌,再到五桂山街道“原野之上”民宿近日摘得中山首張國家級丙級旅游民宿認證。中山民宿業態實現從“單點破冰”到“集群綻放”的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兼具生態效益、文化價值與民生溫度的文旅融合發展路徑。
閑置物業煥新顏:每間民宿都是一段鄉村敘事
清晨被溪聲喚醒,午后在稻田漫步,傍晚看竹林染金——這樣的詩意棲居,并非遙不可及,在五桂山街道即可擁有。2020年,長期生活在珠海的劉昆夫婦,帶著孩子們在旗溪村體驗式度過了6個月的假期,于是劉昆決定投入1000萬元,工期耗時14個月,將村里的廢棄農舍改造成集西餐廳、咖啡館、戶外露營區和民宿等功能于一身“原野之上民宿”。

“從硬件到標準化設置,我們一開始就奔著國家級目標建設的。”劉昆說道。正是這份堅持讓“原野之上民宿”獲得“廣東省鄉村民宿銀宿”稱號,2025年7月又成為中山首家國家級丙級旅游民宿。周末午后,常有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家庭圍坐在草坪上參加稻田音樂會、進行手作體驗等。深圳游客吳女士說:“原野之上所處的位置是依山依水的,就給人感覺很舒服,我剛剛坐在那里,都不會說想要玩手機,光是坐在那里躺平、放空已經非常愜意。”
在三鄉鎮雍陌村,民宿則成了“古村活化”的鑰匙。走進美宿·雍陌民宿,由6棟老式建筑翻新而成,老舊青磚房被裝飾一新,建筑保留了嶺南建筑的特色,主體用新中式風格,外觀的古樸與室內現代化的設計融為一體。這家于2022年8月正式投入運營的民宿,是三鄉鎮19家民宿里入住率最高的民宿。雍陌村黨委委員鄭偉東介紹,民宿共有12間房,深受粵港澳大灣區游客青睞,幾乎逢周末和節假日即滿房。
這樣的閑置物業煥新故事,正在中山的村落里不斷上演。2025年國慶期間,南朗街道崖口村的JANLU簡廬電廠工坊開業即爆火,小紅書等平臺上熱度居高不下。誰能想到,這里曾是荒廢多年的舊電廠,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老舊發電設備卻被完整保留。崖口村通過“帶方案招標”的創新方式,引入第三方投資1300多萬元,將舊電廠改造成展示崖口歷史變遷與工業遺存的特色民宿。如今,“工業遺跡”發電機組成了店內獨特風景,一座鄉村柴窯成了業態賣點,連舊電廠旁的兩棟樓房也在改裝成高端民宿。
“引入JANLU簡廬電廠工坊項目,是崖口村文旅產業升級的新嘗試。剛開張的電廠民宿是在‘百千萬工程’的推進過程中挖掘出來的鮮活案例,旨在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打造具有辨識度的鄉村文旅品牌。”崖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譚錦鹍透露。
鄉村振興的密碼:民宿不止是“睡覺的地方”
在中山,民宿的價值早已超越“提供住宿”的單一功能。它是鄉村產業轉型的“催化劑”,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是傳統文化傳承的“展示臺”。“百千萬工程”推進的三年多以來,中山民宿產業逐步串珠成鏈,串聯起生態、文化、經濟,讓鄉村從“被動輸血”轉向“主動造血”,真正實現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就業帶動是最直接的體現。南朗街道崖口村因民宿集群興起,周邊地區結合稻田風光、海鮮美食,引來不少本地青年返鄉就業。“現在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有170多人。‘百千萬工程’以來,我們村不講就業率,都講創業率,村中年輕人不再‘躺平’。”譚錦鹍說。周邊的白企村也是有名的“廚師村”,超過六分之一的村民從事過廚師職業,村中擁有近20家農莊,帶動一波就業崗位。
強村公司的模式,更讓村民增收有了長效機制保障。三鄉鎮雍陌村以該強村公司為運營主體,村委從村民手中租回閑置房屋,統一改造后引入新業態,讓村民實現增收。2024年,“美宿·雍陌”上榜“廣東省金宿級鄉村民宿”,單店營業額近65萬元,全村接待游客超67萬人次,村集體和村民年增收約200萬元。“曾經的危房、古舊建筑變成了人氣火爆的網紅打卡點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吸引有創業夢的村民在此實現夢想。”三鄉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雍陌村第一書記吳結玲對記者說。

產業聯動則讓“增收鏈條”更長。崖口村舊電廠改造成的“JANLU簡廬電廠工坊”工業風與現代咖啡文化融合,今年國慶中秋期間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原野之上”民宿采承辦過上百場文藝活動,涵蓋稻田音樂會、寵物日活動、大地攝影展、攝影公益沙龍等,民宿開發的“原野之居”“原野之味”等體驗項目,讓城市家庭在親近自然中感受鄉村之美。
民宿IP集群化:從“一家火”到“一片紅”
單個民宿的“出圈”或許靠特色,但文旅市場的“長紅”,離不開集群化的支撐。“百千萬工程”推進三年以來,中山文旅跳出“單點運營”思維,以“民宿集群”為抓手,整合生態、文化、美食資源,讓“一家火”變成“一片紅”,推動文旅經濟從季節性走向全年性繁榮,為中山全域旅游發展注入新動能。
南朗街道是中山民宿集群發展的“標桿”。自2018年起步,南朗街道目前已建有禾田香野、禾舍書屋等22家特色民宿。主要分布在崖口村、翠亨村、白企村、沖口村、左步村等鄉村旅游熱門地區。深中通道的通車,更給南朗民宿帶來了新機遇。“通車前,工作日入住率不足50%;通車后,即便工作日也常滿房。”南朗街道宣傳和教體文旅辦公室主任李惠興說,深中通道的通車讓南朗成了深圳游客的“周末后花園”。

依托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五桂山街道也在打造差異化民宿集群。“原野之上的成功,是五桂山‘生態+文旅’發展模式的縮影。”五桂山街道宣傳和教體文旅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五桂山已形成桂南村、南橋村兩大民宿產業聚集區,接下來要打造成為“大灣區城市近郊微度假目的地”,繼續培育具有當地特色的、差異化的、高品質民宿。五桂山街道將繼續致力于發展森林康養、研學旅行、民宿鄉居、文體演藝4大業態,目前已經有幾個度假酒店、康養文旅項目正在洽談和推進中。
南區街道則走出了“景區聯動+城區輻射”的集群路徑。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南區文旅市場的火熱程度超出預期:南區街道酒店、民宿的預訂周期較去年提前一周,限上住宿業營收額達147萬元,同比增長43%,民宿方面入住率更是高達85%。熱門房源提前一周售罄。全新亮相的詹園慈恩里民宿,憑借“一步一景”的園林環境和沉浸式文化體驗,國慶期間入住率超95%,10月1—3日56間套房全部爆滿。“客房幾乎天天爆滿,客人最關心的就是有沒有房、能不能參加特色活動。”慈恩里民宿負責人說。
從閑置物業到國家級民宿,從單點發展到集群振興,中山民宿產業的蝶變,是“百千萬工程”在中山落地見效的生動縮影。如今,這些散落于古村街巷、山林湖畔、礦坑之畔的民宿,不僅成為大灣區游客奔赴“詩與遠方”的熱門之選,更成為中山撬動鄉村經濟活力、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關鍵支點,推動中山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 高倩荷 黃啟艷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