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戲劇城沉浸式劇游,戶外音樂節全天嗨玩,古風集市逛80+特色攤位……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大涌鎮“紅博不夜城”將接連上演農文旅盛宴。9月29日,中山市奮進“百千萬工程”農文旅之夜暨“紅博不夜城”新聞發布會上,大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曾穎君宣布,“紅博不夜城”將于9月30日晚正式亮相。

這一項目是中山市2025年“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也是大涌鎮踐行“片區統籌發展”、推動文旅融合的核心載體。項目以紅博城為樞紐,聯動產業、文化、生態資源,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標桿與“百千萬工程”實踐典范。
紅博城破局:從觀賞型景區變身“活力場景”
面對消費方式轉變和傳統商業體展銷模式受到的沖擊,4A級景區紅博城積極尋求轉型。此前,因其消費模式單一,顧客平均停留時間不足2小時,二次消費占比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面對這一發展掣肘,中山大涌積極探尋破局舉措,推動紅博城從純觀賞型場館向“沉浸式、互動式、消費型”文商旅綜合平臺轉型,從傳統紅木展銷模式向“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多元融合升級。
在規劃布局上,項目立足隆都文化圈協同發展,以“紅博不夜城”為紐帶串聯大涌紅木文化、沙溪服裝產業及隆都古村民俗,通過引入時尚服裝秀、牛仔文化展等活動,推動“紅木+服裝”產業跨界融合,構建跨鎮全域旅游格局。

硬件升級方面,對紅博城隆都里上下街進行改造,上街打造含80余家特色商戶的開放式休閑娛樂區,下街設置宋韻古風移動攤位,結合數字光影設施、沉浸式劇游互動、非遺活化體驗活動,構建“文化體驗+夜間消費+非遺活化”的特色夜經濟集聚區。
燈光亮化工程是項目的核心亮點之一。國慶期間,紅博城北廣場劇場燈光、隆都里街區亮化及紅木文化主題燈光秀將全面亮相。通過采用前沿高科技新媒體技術,光影秀將融合中山歷史文化、隆都民俗與紅木工藝元素,生動呈現“千年香山韻 一城灣區夢”的文化內涵,助力“紅博不夜城”打造成為中山燈飾產業“新展廳”與隆都文化及紅木文化的“夜地標”。
80余項活動上演文旅盛宴
“我們將依托‘紅博不夜城’IP,持續推出系列文旅活動,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消費動能。”曾穎君說道。9月30日至10月8日,紅博城“國慶中秋雙節嘉年華”活動以“月滿華誕,家國同慶”為主題,將推出四大板塊80余項活動,助燃本地消費市場“熱辣”出圈。
9月30日晚的啟動儀式上,紅博城將變身“巨型光影劇場”,上演一場融合燈光秀、機器人伴舞和無人機表演的視聽覺盛宴。開場光影秀將展現中山文化歷史、隆都文化及“百千萬工程”成效,為長假“夜生活”開啟熱身。
10月1日—10月8日,“嶺南戲劇城”將推出《秋香再點唐伯虎》、紅色諜戰《暗哨1942》等沉浸式劇目。這些劇目讓游客從“看戲者”變成“戲中人”,成為文旅演藝新標桿。
白天,游客可觀看《嶺南記憶》大型史詩舞劇;傍晚可在隆都里美食街品嘗美食;晚上則有《嶺南千年》光影秀和戶外音樂節,打造全天候的文化體驗。

“紅博城·隆都之夜”古風集市將設置沉浸式古風夜市、花燈門樓及數字光影互動設施。整整一條街的古風市集,從地道的隆都小吃到文創手作,從NPC書生俠女到提燈夜游,讓游客體驗夢回大唐長安夜的感覺。
作為項目亮點之一,“紅博不夜城”還通過引入時尚服裝秀、牛仔文化展等活動,推動“紅木+服裝”產業跨界融合。項目還開展國慶嘉年華促銷活動,各大紅木品牌旗艦店推出優惠活動,滿足消費者對品質家居的需求。
打造大灣區文旅新標桿
據了解,大涌鎮正在構建 “紅博城—隆都文化帶—卓旗山”三大片區聯動發展的夜經濟連片格局,聯動產業、文化、生態資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標桿。
目前,紅博城已成功舉辦多場活動,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紅木銷售、餐飲住宿等消費增長50%以上。已建成住宿客房約250間,新增兩個特色餐廳餐位超1000個,四星標準鉑頓元世紀酒店、嶺南家宴等高端配套已入駐,“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逐漸形成。
紅博城文旅總監鄧麗表示,未來三年,紅博城將著力構建“一核兩翼三驅動”的可持續運營模式。“一核”即以紅木文化IP為核心,深度挖掘紅木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兩翼”分別為戲劇演藝(嶺南戲劇城)與夜間經濟(紅博不夜城);“三驅動”涵蓋內容驅動、科技驅動和產業驅動,全方位推動紅博城的創新發展與產業升級。

具體規劃方面,2025年將建成集“大灣區紅木產業與沉浸式戲劇城”于一體的特色文旅項目;2026年推出各類研學產品和路線,服務青少年研學教育,布局“銀發經濟”產品;2027年打造“國家文旅消費試點城市”的標桿項目。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超5億元。
曾穎君表示,打造 “紅博不夜城” 新型文旅消費集聚區,既是大涌立足實際的主動選擇,也是貫徹落實省市鎮“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的具體實踐。從鎮域提質看,項目推動紅木產業向“文化體驗”延伸,帶動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從片區聯動看,大涌鎮聯合沙溪鎮串聯 “紅博不夜城”與“隆都美食街”“服裝創意園”,打造跨鎮“隆都文化夜消費帶”,既滿足市民游客高品質需求,也為中山夜經濟提供“大涌樣本”。

記者 楊健 文波 通訊員 李澤凱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