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屆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獎揭曉,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市三角鎮農業林業服務中心水產養殖正高級工程師楊菁作為核心完成人參與的“雜交鱧良種培育研究及產業化應用”成果,斬獲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中山水產領域首次摘得全國水產行業權威獎項,不僅標志著三角生魚產業技術躋身全國前列,更成為中山市以科技賦能農業、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為全市鄉村產業振興樹立了標桿。
范蠡科學技術獎經科技部批準設立,是全國水產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本屆全國僅12項成果獲評科技進步獎,廣東省占3項。三角生魚產業的獲獎成果,憑借在良種培育、產業化應用中的突破性貢獻脫穎而出,彰顯了中山農業科技創新的硬實力。

“這個獎項是二十多年來全市農業工作者扎根一線、攻堅克難的結晶。”楊菁語氣堅定。上世紀90年代末,三角鎮起步發展生魚養殖,但品種退化、病害頻發等問題嚴重制約產業發展。為破解難題,楊菁帶領技術團隊深耕養殖一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走遍全鎮每一片養殖塘,日夜記錄水溫、水質數據,反復試驗雜交組合。通過與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團隊成功培育出優質雜交鱧良種,不僅使生長周期縮短20%,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更形成“良種+標準化養殖”推廣模式,讓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部署和三角鎮黨委政府的推動下,中山以科技為翼,持續夯實生魚產業基礎:通過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養殖區“水通、電通、路通”,建設高標準農田;創建三角生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從苗種繁育、成魚養殖到加工流通的全產業鏈體系;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緊抓質量安全,實施品牌戰略,全方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今,三角生魚產業已成為中山農業的“金字招牌”:全鎮養殖面積達15500畝,年產量9萬噸,年產值超15億元,商品魚遠銷全國各地;作為全國重要的雜交生魚苗種生產地,每年35億尾優質苗種占據全國60%市場份額,年產值超2億元;生魚加工、流通服務等配套產業年產值合計超1.1億元,全產業鏈總規模突破17億元。產業興則農民富,養殖戶跟著技術團隊學新技術、養雜交良種,畝產翻倍、收入大增,切實享受到產業發展的紅利。

憑借亮眼的產業成效,三角鎮先后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中國生魚之鄉”、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十億元鎮,三角生魚入選2023年度“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成為中山市十大農業產業發展平臺之一。三角鎮農業林業服務中心還主持制定4項中山市地方標準,多項科技成果先后斬獲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嶺南動植物科學技術獎等殊榮,科技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獲獎是新起點,更是新使命。”三角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在做強優質生魚養殖第一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魚深加工、農文旅融合等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未來,中山將持續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產業升級,擦亮“中國生魚之鄉”品牌,讓更多農業優勢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為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更強動力。
記者 柯頌 通訊員 黃寶松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