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入住率從不足50%躍升至85%,五代鄰里恩怨順利化解,舊廠房變身文創街區……三年來,石岐街道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持續發力打造“香山原點、總部高地”,交出了一份城市能級躍升、民生福祉增進的亮眼答卷。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活力與底蘊并存的宜居宜業宜游新石岐,正以昂揚之姿崛起于灣區西岸。
“繡花功夫”提升轄區“顏值”
“百千萬工程”帶給石岐最直觀的變化,是城市“顏值”的提升。這場變革摒棄大拆大建,轉而以“繡花功夫”精雕細琢,讓老城區的每個角落都煥發出新的光彩。

走進湖濱路與太平路交叉口的風貌街,仿佛進行了一次時空穿梭,充滿韻味的民國建筑映入眼簾。然而數月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以前,這里的建筑外立面都是垃圾和雜草雜樹,周圍環境也比較亂,客戶看到都繞路走,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意。”10月27日,湖濱酒店的鐘經理回憶起過往時連連擺手,“酒店入住率長期不足50%,很多客人來一次就不想再來了。”
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石岐街道將湖濱路與太平路交叉口816米主線干道列為重點改造片區,投入約300萬元幫扶資金。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工程不僅整治了16處危房,美化了17棟約6500平方米的建筑外立面,更實現了“三線下地”、管網更新、廣告規范等全方位提升。效果立竿見影,湖濱酒店入住率已穩步提升至76%-85%以上。

人居環境的提升,不僅是城市面貌的“翻新”,更是直抵人心的“溫暖工程”。居住在湖濱路附近的羅麗堅三姐妹,與鄰居因一道從民國時期就存在的“堵心墻”產生糾紛,持續了五代人。“每到雨季就擔心漏水,重建的愿望也因為鄰居不同意一直擱淺。”羅麗堅說,這次改造,政府不僅統一美化了外立面,還為她們做了專業的屋面防水,徹底解決了這個歷史難題。
石岐的“美”不止于一條街。岐江一河兩岸,8.8公里碧道如畫卷舒展,昔日舊廠房變身文創餐飲聚集地;中山北站門戶片區風雨連廊完成改造并實現拆圍透綠,還新建了市政公園和口袋公園,讓城市“客廳”更加靚麗;200個老舊小區和張溪城中村的“微改造”持續推進,從善坊項目更獲評廣東老舊小區改造樣本。
今年以來,石岐拆除違建5.6萬平方米,整治立面廣告1700余宗,清理衛生黑點1200多處。同時深入推進水污染治理,新建雨污管道超16.8公里,完成6段暗涵清淤。交通網絡也同步完善,14條道路完成改造提升,華柏路成為市政道路改造樣板。這一切,都讓石岐的“老城”不老,品質全方位提升。
“聚變”升級實現發展提速
在精心喚醒老城記憶的同時,石岐街道以更宏大的氣魄面向未來,打造強勁的“總部高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了發展動能的“聚變”升級。

香山古城的煥新,讓文商旅融合直接引爆消費新熱點。孫文西路步行街今年國慶的盛況,是石岐產業聚變最生動的注腳。在“香山文脈 百年煥新”2025中山市國慶中秋美食文化周期間,這里人頭攢動,燈火如星河傾瀉。孫奇珍茶樓內,地道的廣府早茶搭配民國風環境與粵劇表演,創下日均翻臺近10輪、營收破4萬元的紀錄;南洋菜館南成行的炸榴蓮、咖喱角等單品日銷五六百粒,7小時內營收破萬元;瑞幸、四囍、香山三家咖啡店組成的“咖啡集群”,成為年輕人鐘愛的“歇腳地”;“中山名品薈”則匯聚近170家名優企業的近800種產品,成為游客“一站式”掃貨天堂。
8天超百萬人次的打卡、50余場文化美食活動,讓這條百年老街一躍成為文旅“頂流”,完美詮釋了“文化為魂、業態為脈”的創新實踐。

石岐的產業雄心遠不止于此。石岐總部經濟區、中山歡樂海岸片區、海景片區等重大產業平臺逐步成型,吸引了太力科技新材料產業園、時尚智造生態產業園、岐江數貿港等15個高端產業項目相繼簽約。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石岐街道的產業格局持續提檔升級。完美集團發展持續向好,太力科技、沃萊科技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嶄露頭角。其中,太力科技更是今年成功在深交所創業板“敲鐘”上市。
消費能級也隨之提升。近一兩年來,山姆會員商店、中山奇遇時光樂園、恒遠海立方等高端文旅消費項目陸續開業,為城市注入蓬勃商業活力。今年上半年,石岐街道GDP同比增長4.8%的數據,正是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的有力證明。

作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岐江新城是石岐乃至中山未來的“城市新客廳”。這里不僅有產業的集聚,更有產城融合的溫暖。便捷的交通、優質的教育資源、公園遍布的綠意、山姆商店的繁華,共同構成了吸引企業和高層次人才扎根的強磁場。廣東凱行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作人朱志強坦言,正是看中這里便捷的區位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律所才一口氣在石岐街道的富力中心買下3層寫字樓,“這里交通通達性很高,去中山站、中山北站,都非常便捷。未來樓下還將有個南中城際18號線的出口。”
優化服務讓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
石岐街道通過創新基層治理和優化民生服務,將“百千萬工程”的成果轉化為市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
石岐街道創新打造了“岐管家”“岐鄰議事”等黨建品牌,建成了中山城區首個高標準規范化綜治中心,深化“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這些舉措讓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最末梢,有效化解了如羅麗堅三姐妹那樣的鄰里積怨。

“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石岐街道格外關注的群體。今年,石岐街道精心運營的“鐵城味道”和“幸薈住家菜”香山長者飯堂,已成為“家門口的幸福”典范。在“幸薈住家菜”,72歲的李群笑著對記者說:“營養搭配好,環境舒服,廚房亮堂堂的看得見,吃得特別安心。”這里不僅提供軟嫩易嚼、少油少鹽的營養餐食,還融合了健康問診、適老化設計等貼心服務,讓長者們從“買菜做飯”的負擔中解脫出來。而“鐵城味道”作為首個引入社會力量、由完美集團捐建的長者飯堂,更是石岐街道引導社會力量共建普惠性老年助餐服務體系的成功探索。

石岐街道給予城市的溫度還體現在對每一個群體的關懷上。在華發商都旁,升級改造后24小時開放的“中山工會驛站”,成了戶外勞動者的“暖心港灣”。“以后半夜送外賣,再也不用擔心手機沒電了,隨時都可以過來充電!”21歲的“外賣小哥”譚程笑著說。驛站內應急藥箱、無線網絡、育嬰區等設施一應俱全,還定期舉辦各類文娛活動,讓新業態就業群體感受到城市的尊重與溫暖。
教育醫療供給也在持續擴容提質:啟發中學擴容辦學,岐江教育集團獲評市級優秀集團,岐江醫療中心、市康復醫院蓮冠門診部啟用,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完成標準化改造……一樁樁、一件件的民生實事,如涓涓細流,匯聚成石岐百姓不斷提升的幸福指數。
記者 江慎諾 繆曉劍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