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中山市火炬高新區民眾街道接源村,一排排白墻灰瓦的農房錯落有致,坡形屋頂在陽光下泛著暖光,房前屋后的三角梅與綠植相映成趣。村口,幾位村民正圍坐討論剛完工的“平改坡”項目;巷尾,返鄉青年改造的咖啡屋飄來陣陣香氣。作為全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培育村,這里的農房風貌改造不僅刷新了鄉村顏值,更成為撬動產業振興、凝聚民心的關鍵支點,書寫著“環境美”向“產業興”躍遷的生動注腳。

村民共建激活內生動力
“蕭叔,您家屋頂的隔熱效果咋樣?”“好得很!以前頂樓像蒸籠,現在白天都用不上空調,雨季也不怕漏水了!”接源村海口新村村民蕭迪開站在自家樓頂,指尖輕觸新換的橘色坡頂,語氣里滿是得意。這個由政府全額補貼的“平改坡”項目,不僅讓老屋告別了“冬冷夏熱”的困擾,更讓村民們看到了“共同參與”的價值。

而在下深滘上街,村民杜桂根家的洋樓屋頂同樣披上了新裝。這位常年在外從事工程項目的“老村民”,為了配合全村“平改坡”統一規劃,主動拆除了自家樓頂價值1.5萬元的不銹鋼護欄。“只要是為了村子好,該讓的就得讓。”杜桂根說,早年村里修路,他第一個帶頭砍掉了自家院前擋路的龍眼樹。如今連片的“平改坡”讓屋頂整齊劃一又富有韻律,比以前雜亂的平頂好看太多了。
這樣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在接源村農房風貌改造初期,許多村民也曾心存疑慮:“改造會不會破壞房屋結構?”“改出來的樣子會不會很難看?”面對顧慮,村“兩委”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村干部逐戶走訪,結合政策文件與成功案例耐心解釋;同時,主動聯系市農業農村局邀請專業機構對房屋結構安全性、防水施工方案進行評估,出具權威報告;更組織設計單位與村民面對面溝通圖紙細節,針對每家院落特點調整坡形設計與材料選型。
在多方的努力下,村民們的顧慮逐漸消散,參與熱情日益高漲。從最初的“要我改”到如今的“我要改”,接源村已累計完成農房“平改坡”30戶,剩余8戶正有序施工,更有十多戶主動申請加入改造行列。
這場農房風貌提升行動,不僅改變了村莊的天際線,更重塑了村民與家園的情感聯結。
從“面子美”到“里子興”
環境升級激活產業新動能
農房風貌的提升,不僅讓村莊“面子”更靚,更讓“里子”有了新動能。
除了“平改坡”,接源村還同步推進外墻美化、庭院整治與公共空間提升工程,通過統一規劃色彩搭配與建筑元素,強化嶺南村落特色。此外,在常態化愛國衛生運動以及河道清淤整治的推動下,過去窩棚林立、雜物堆積的河岸,也已被改造成綠意盎然的濱水步道,成為村民茶余飯后散步休憩的新去處。岸邊還貼心地加裝了護欄,孩子們在河邊嬉戲時有了更多保障。

環境的改變,讓停辦多年的傳統活動重煥生機。近幾年的端午節、豐收節,村子又恢復了往年的熱鬧,鼓點激昂、龍舟競渡、兩岸觀眾吶喊助威的場景,讓許多返鄉游子感慨萬千。
更深遠的變化在產業端。河道上游的下深滘水閘,正被重新修繕加固,為農田灌溉提供更加穩定的水源保障;不遠處的文旅項目——海口糧倉,也正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未來這片始建于1974年的老糧倉將變身為書店、輕餐飲空間、特色農產品銷售點等,為市民游客帶來沙灘游玩、音樂燒烤休閑、露營放松等體驗,預計年底投入運營;閑置農房被返鄉青年改造為咖啡屋;閑置空地改造的停車場與觀光橋、步道串聯起濱水景觀與糧倉文旅區;荔枝園周邊的農家樂集市呼之欲出。
強村公司統籌運營的鄉村集市項目,更讓村民切實受益:一期完成比亞迪西側2畝用地改造,設置60個特色攤位,為村民創造年均增收崗位近50個;項目二期于6月底順利開業,并啟用統一二維碼收費系統,管理效能與消費體驗同步提升。
如今每到夜里,集市的燈光便如星子般點亮村巷,讓外來務工者的消費熱情與村民的經營信心同步升溫。
從“試點先行”到“全域蝶變”
經驗復制繪就振興長卷
接源村的蛻變,是民眾街道農房風貌提升工程的縮影。走進上網村北則一街,一排農房悄然“換裝”,米黃色墻體搭配棕色窗線,在綠樹掩映中顯得格外典雅;在東勝村,村民們將舊屋拆除重建,并貼上美觀的外墻磚,曾經的“赤膊房”披上了素雅新裝;在新建村,一處處“微景觀”悄然嵌入村民房前屋后,用“小改造”撬動“大變化”……

據民眾街道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何堅強介紹,自2025年啟動農房風貌提升工作以來,該街道已累計完成200多戶農房煥新。在資金與力量保障上,該街道創新探索“多方眾籌”模式,更讓改造從“政府大包大攬”轉向“政府引導、社會助力、村民參與”的多元模式:一方面動員建筑國企與村結對幫扶,提供技術與施工支持;另一方面發動商會、企業家等社會力量捐資,同時引導村民根據需求自主承擔部分個性化改造費用。
“農房風貌提升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眾街道落實‘百千萬工程’、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何堅強表示,下一步,民眾街道將以現有改造片區為“示范點”,推動農房風貌提升向“三沿”區域(沿交通主干道路線、沿景區、沿建成區周邊)及其他重點地區延伸。“我們會總結接源村‘一房一策’、新建村‘微景觀’打造的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讓更多農房煥新,讓更多村民受益,為‘百千萬工程’在鎮街層面的推進提供‘民眾樣本’。”
記者 付陳陳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