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在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活動設主論壇和9個平行論壇,并組織了相關主題調研活動。活動上,受邀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分享觀點見解,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建言獻策;圍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話題,與會嘉賓積極開展“輔導”,為廣東“十五五”規劃編制和落實帶來啟發。
制造業尚存三大問題
宜向新質生產力求解
主論壇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分享了自己的觀察:到“十四五”期末,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占比已邁過30%大關,成為300年來繼英、美后達到該里程碑的第三國;同時,中國制造摘掉“大而不強”的帽子,在當今制造業最重要的10個板塊中,中國在5個板塊實現“領跑”,5個板塊實現“并跑”,基本突破了發達國家“卡脖子”。
“10億件襯衫換飛機”已成過去,制造業皇冠“摘明珠”正在進行,展望“十五五”,制造業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黃奇帆認為,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中國制造業仍存在能耗高、利潤低、全要素生產率低三大問題,相關方面與發達國家水平仍有差距。“而要解決這三個問題,出路就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黃奇帆說。
黃奇帆認為,具體而言,在增量環節,應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方面下功夫,這五大板塊進一步形成了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我個人估算,從‘十五五’開始到2040年,這15個產業將吸引投資至少100萬億元。”黃奇帆說。
在廣東,不僅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先進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等九大萬億級產業集群,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加速拔節生長、快速成形成勢;在論壇舉辦地南沙,一批企業已開始跑出加速度。主論壇上,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彭軍介紹,該公司開發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已在廣深開放道路實現全天候全時段通行,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提供了典型場景。
“到2035年,中國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在物流行業及海外出行服務市場,自動駕駛也會得到高速的發展。”彭軍說。
“在存量環節,中國現在100多萬億工業產值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黃奇帆說,應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和綠色低碳化的賦能使之得到發展。
“近年來,華潤積極布局生物醫藥、新能源、集成電路,不僅獲得了良好的財務回報,更通過資本賦能推動相關產業的升級發展。”華潤集團董事長王祥明說,接下來將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投資引導和結構調整的作用,大力推動大消費、綜合能源、城市建設運營等傳統業務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重點布局集成電路、新能源、合成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大灣區可圍繞
制度開放積極探索
主論壇上,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分享了一則趣聞:一個西班牙家庭在中國旅游,被格力推出的熱泵式洗護一體機“種草”,購入后付了9000元高額運費送回西班牙;不久后,這個家庭再次回購,又在格力買了同款洗護一體機。故事不僅直觀體現了“中國智造”的競爭力,“9000元運費”的細節也蘊含著中國“智造出海”過程中的服務增值空間。
黃奇帆梳理相關數據并分享,“十四五”時期,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平均增速保持在12%左右,接近GDP平均增速的3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指出,國際上,服務貿易增速持續高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已居于全球第二,但長期逆差揭示出我國發展服務貿易的巨大潛力。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鋒,在擴大服務貿易等領域可繼續發揮優勢、勇于探索。”隆國強說,下一步應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和開放領域,提升服務貿易標準化水平,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有序擴大數字領域開放,在新一輪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帶好頭、作示范、擔重任。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6年來,大灣區日益成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窗口、連接世界經濟往來的樞紐。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認為,“十五五”既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企業從“中國龍頭”邁向“全球巨頭”的戰略機遇期。港澳有著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出海的首選平臺;目前,香港與南沙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對接機制,雙方可從攜手升級中國企業出海綜合服務平臺、拓展合作領域、爭取更多的政策創新等方面深化合作。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認為,廣東坐擁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臺,“十五五”時期可圍繞制度開放積極探索,與港澳合作打造企業出海第一站;他還提出構建大灣區區域共同大市場,為生產要素流通創造有利條件。
“經濟規模上,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灣區已相差不多。”鄭永年說,“若粵港澳進一步融合發展,到2035年,大灣區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中心、科創中心。”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