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籃球中心沸騰了。
11月12日晚,廣東男籃奪冠的瞬間,一萬多名觀眾的歡呼聲,響徹全場。
這場比賽的意義遠超一場勝負,它是東莞這座城市籃球血脈的又一次噴張。

十五運會男籃成年組決賽中,廣東男籃以101:65戰勝浙江隊,在家門口奪得冠軍。圖為廣東隊長趙睿在人群中突破上籃。 張由瓊 攝
賽事結束,人群散場,一個更深刻的命題,擺在辦賽事的城市面前,十五運會的短暫客流,如何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持久動力?
三地聯辦全運會的格局下,廣東各城市正各展所長,這場關于“留量”的競賽,或許比賽場上的角逐更加精彩。
賽事即場景
東莞的街頭籃球場從不缺少激情。
從街頭籃球場到CBA專業賽場,籃球早已融入城市脈搏。
十五運會期間,東莞不僅舉辦賽事,更推出“籃聚莞邑 全運風華”籃球文化主題展,串聯起中國籃球百年脈絡與東莞籃球崛起史。
賽事引流只是第一步,創造值得停留的體驗才是關鍵,當球迷為比賽而來,更因文化而留。
深圳玩轉了“科技+體育”的跨界融合。5G-A人形機器人火炬手“夸父”的亮相,只是這座城市創新基因的冰山一角。全市范圍內,“一鍵預約”平臺打通2145所體育場館、8969片運動場地,市民動動手指就能預約身邊的運動場地,科技真正融入日常健身場景。

11月2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深圳站火炬傳遞活動現場,“0號”火炬手人形機器人“夸父”向“手搓火箭”高中生王裕寧傳遞火炬。
江門打出“僑鄉牌”,推出6條“跟著全運游江門”精品旅游線路,持有賽事門票的觀眾可享受景區門票折扣、酒店入住優惠。從觀賽到旅游,從參與到體驗,江門打造了一條無縫銜接的消費鏈條。
惠州依托山海資源,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戶外運動目的地入選全國首批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名單。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成為騎行、越野、徒步的最佳賽道,讓運動員和游客在競技之余,沉浸式感受惠州生態之美。
江門的僑鄉文化、惠州的山水資源、廣州的城市記憶,都在與體育賽事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這些城市跳出“為賽辦賽”的思維局限,將賽事視為一個立體場景的入口,留人先留心,只有打動人心的體驗,才能讓短暫的駐足變成長久的停留。
產業即紐帶
十五運會賽場上,賣力舞動的“喜洋洋”“樂融融”在網絡走紅,收獲了大批粉絲。
吉祥物正在成為連接觀眾與賽事的紐帶,十五運會特許商品店里的熱門吉祥物公仔,每天都賣斷貨。
東莞的玩具工廠里,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十五運會的吉祥物周邊。哈一代玩具的吉祥物公仔、文博工藝的“萌粒盲盒”、康達玩具的AI互動籃球,這些充滿創意的特許商品,背后是東莞從代工制造向“原創IP孵化+全鏈條運營”的轉型成果。

南方+ 許舒智 拍攝
賽事經濟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江門體育制造的“隱形冠軍”借勢崛起。鵬程頭盔的產品亮相北京冬奧會,格萊仕自行車遠銷海外,恒軒臺球桿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十五運會成為展示“江門制造”的窗口,這些企業也從幕后走向臺前。
廣州將全運賽場變為“產業秀場”。同欣體育在國際舞臺上證明了中國制造的品質,他們的跑道產品獲得世界田聯一級認證,應用于多個十五運會場館,這意味著“廣州制造”可以達到全球最高標準。廣州發布14項科技創新應用項目,其中11項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術。賽事成為技術驗證和產業推廣的平臺。
產業與賽事的深度融合,讓體育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在深圳,2024年全市共舉辦260項各類大型體育賽事活動,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突破300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場高水平較量上演。
“看一場賽,順便買買買”成為常態,賽事有效帶動周邊消費。深圳不是簡單地把賽事和消費“拼”在一起,而是致力于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的深度體驗。

海陵島馬拉松。
陽江探索出獨特的“賽事經濟學”。南部濱海地帶以馬拉松彰顯特色,北部群山則以越野競逐獨樹一幟。海陵島馬拉松串聯核心景點,帶動旅游收入;雞籠頂越野賽引入國際品牌IP,帶動周邊消費額增長超180%。
賽事與城市產業基因深度融合,形成“賽事帶動產業,產業支撐賽事”的良性循環,客流才可能真正轉化為消費力和投資力,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質變。
城市即平臺
留人的是賽事,更是城市本身。
廣東各城市正通過一場“繡花功夫”,讓客人變“粉絲”,讓粉絲變“居民”。
夜幕下的廣州越秀山體育場,漸變黃色的座椅在燈光下顯得格外溫馨。這座歷經滄桑的體育場剛剛完成了一次“微改造”,既保留了城市記憶,又注入了現代元素。奧體中心融入木棉紅、紫荊紫、蓮花綠三種主色調,老城市在保持肌理的同時,煥發出時代活力。

越秀山體育場。
在珠海金灣,一條被譽為新版情侶路的賽道迎來了十五運會競走比賽。這里既是競技場,也是風景線,通過賽事轉播鏡頭,珠海的濱海風光走向全國,實現“辦一場賽、秀一座城”。
城市品質提升,讓每個到訪的人都能感受到歸屬感。汕尾從“濱海小城”向“帆船之都”蝶變,紅海灣畔的專業帆船賽場與訓練基地全新亮相,配套運動員公寓、體能中心等設施。“看帆船、玩帆船”成為汕尾新標簽,咖啡店、民宿等新業態的興起,讓這座小城煥發青春活力。
湛江打造“水上運動之城”的城市新IP,依托三面環海的天然優勢,湛江構建多元運動體系,升級潛水和滑水兩大王牌項目,發展槳板、帆船等主力項目。從“跳水之鄉”到“水上運動之城”,湛江正重塑城市形象。
云浮借曲棍球賽事實現城市能級躍升。港澳代表團驚嘆于云浮八年的蝶變,城市綠化、場館設備、服務保障全面提升,一場賽事帶動整座城市顏值實力雙升級。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亮相萬人行活動。
城市的核心是人。改造和提升,是讓人們愿意在這里生活、工作、創造,這才是真正的“留客之本”。
賽事終將落幕,但城市的發展永不止步。對于廣東來說,十五運會既是展示舞臺,更是發展契機。當客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些城市間自由流動,廣東的“留客之道”,便是全運會的長久遺產。
◆編輯:陳景藍◆二審:鄭沛鋒◆三審:趙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