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事關治國安邦、強國富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承擔重要職責。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提出明確要求。
“十五五”時期如何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圍繞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財政將如何發力?新華社記者采訪了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藍佛安。
因時因勢施策 不斷深化對財政宏觀調控的規律性認識
問: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十四五”以來,我國在加強財政宏觀調控、實施財政政策方面,進展和成效如何?
答:財政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具有擴大總需求和定向調結構的雙重優勢。“十四五”以來,財政政策始終保持積極取向,并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完善:赤字率從2.7%提高到3.8%,今年進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9.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10萬億元,財政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綜合運用政府債券、稅收、財政貼息、專項資金等工具,強化與其他宏觀政策協同,放大政策乘數效應。聚焦經濟發展堵點難點,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舉措,暢通經濟循環。
回顧“十四五”,積極的財政政策成效明顯。財政政策進一步增強與經濟情景的適配性,從積極到更加積極,戰略上更加主動、戰術上更加精準,成為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計超過13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24%,集中財力辦成許多大事要事。國家財政的民生導向更加鮮明,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五年間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財政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安全發展根基更加穩固。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在財政領域的生動實踐,深化了我們對積極財政政策的規律性認識:注重協調推進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管理相輔相成;注重以改革的思路創新調控工具;注重強化政策協同、形成合力;注重把預期管理貫穿政策制定實施全過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我們要以改革的思維、創新的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全會部署,統籌生財、聚財、用財之道,有力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財政保障。
把準形勢任務 有力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問:邁向“十五五”,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財政部門有哪些考慮?
答:“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從國際看,外部環境動蕩不安,大國博弈更加復雜激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同時產業結構、商業模式、人口結構、財富分配等發生顯著變化,一些領域風險尚未出清。這些對財政運行、宏觀調控、財稅改革等產生深刻影響,必須有效應對形勢變化,從危機和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切實提高財政政策效能、財政宏觀調控能力和財政科學管理水平,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緊緊圍繞全會提出的重大目標、重大戰略和重大舉措,加強財政資金保障和財政政策支持,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力度要給足。堅持積極取向,加強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根據形勢變化,合理確定赤字率和舉債規模,組合運用預算、稅收、政府債券、轉移支付等工具,用好政策空間,保持支出強度,形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支撐。
第二,發力要精準。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加大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教育、社會保障、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把寶貴的財政資金花在刀刃上、用出效益來,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第三,政策要協同。堅持運用系統觀念設計和謀劃財政政策,加強與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配合,提高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的協同性,確保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合力。
堅持擴大內需 支持建設強大國內市場
問: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財政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答: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是發揮我國經濟優勢的關鍵所在,也是“十五五”時期要推進的一項重點任務。財政將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從三個方面發力,推動供需動態平衡、暢通經濟良性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是支持大力提振消費。既著眼釋放當期消費潛力,統籌用好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工具,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培育壯大新的消費增長點,打造消費新場景;又著眼增強長期消費能力,積極發揮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作用,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將惠民生與促消費更好結合起來。
二是著力擴大有效投資。統籌用好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優化政府投資方向,圍繞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加大力度,更多投向具有戰略意義、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項目,提高政府投資效益,堅決防止低效、無效投資。鼓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注重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三是加快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完善有利于市場統一的財稅制度,通過規范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政策、加強政府采購管理等,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防止“內卷式”競爭,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全面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
推進財政改革管理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問: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部署。請問財政將聚焦哪些方面發揮職能作用?
答:建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經濟秩序。必須以財政宏觀調控“有度”保障市場機制“有效”,進而讓微觀主體“有活力”。要有所為,財政資金向公共領域聚焦,向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的方面傾斜,彌補市場失靈。要有所不為,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十五五”時期,我們將堅持改革賦能、管理挖潛,做到四個“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財政科學管理水平,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是更加注重統籌效率與公平,積極發揮稅收在促進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地方稅、直接稅體系,保持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
三是更加注重調動“兩個積極性”,優化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重,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
四是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重點是加快構建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長效機制,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編輯:陳景藍◆二審:鄭沛鋒◆三審:趙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