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
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
MBA(工商管理碩士)
你知道
啥是GBA嗎?
答案揭曉——
the Greater Bay Area(GBA)
粵港澳大灣區!

江海之大
這是一片獨特的區域
看地理
三江匯流、八口入海
它是咸淡水的交界處
也是南粵大陸與南海大洋的交匯點
論人文
千余年海絲起點、百余年革命薪火
四十余年改革先行
留下的故事說也說不盡

深中通道
從行政區劃上看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
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
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
在這片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超8600萬的區域內
11座城市像1個組合出道的團體
個個有絕技
合力寫新篇

橫琴
拼經濟,促貿易
客商們“買全球,賣全球”
貫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
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

第138屆廣交會上,進口展參展商與采購商(左)洽談。
談創新,創未來
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
如“人”字鋪展
中國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等
“國之重器”相互輝映

深圳國家基因庫
每到假期
這里也是各大旅游榜單的熱門目的地
城市景觀、濱海風光
多元美食文化、主題公園群
吸引眾多海內外游客
中西碰撞中兼收并蓄的嶺南文化
似一曲綿長的旋律
在騎樓街巷的斑駁光影里淺吟低唱
于維港兩岸的璀璨燈火中激蕩回響

香港城市風光
融合之灣
江海交匯
孕育了沿岸的城市
其寬闊的水面
也曾是天然的阻隔
2018年以來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
6條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車
伶仃洋上現通途
如今
廣深港高鐵實現“公交化”運營
澳門軌道交通接入廣東省高鐵網
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

廣深港高鐵,香港西九龍站。圖據中國鐵路
路相連的同時
“軟聯通”也在不斷加速
“港車北上”“人才簽注”等
突破性政策不斷優化
1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
“跨境通辦”
從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
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業領域
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
促進要素便捷高效流動
公共服務融通共享

市民及訪客從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入境深圳。
路相連、城相融的成效
則由大灣區的居民來檢驗
今年以來
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
港澳居民已超1436萬人次
經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查驗的
內地旅客數量超過1015萬人次
“說走就走”的跨境旅行
豐富多元的文體活動、餐飲美食
高品質的社區、醫療和教育
都成了大灣區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選項

澳門城市景觀
向著未來
大灣區城市還在齊心協力
讓城市更綠、灣區更美
人與自然更和諧
深港兩地攜手開展深圳河治理
引來鸕鶿、黑臉琵鷺等候鳥駐足
澳門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內
約55公頃的濕地被茂盛的紅樹林覆蓋
成為50多種水鳥的棲息天堂
如果穿行在港珠澳大橋上
幸運的時候
還可以看見野生中華白海豚
躍出水面

港珠澳大橋附近海域,中華白海豚躍出海面。
在這里
“B”
是包容的港灣(Bay)
也可以是溝通的橋梁(Bridge)
跨海長虹蓬勃生長(Booming)
機遇涌動激動人心(Breathtaking)
在這片熱土上
融合破壁,未來破曉(Breakthrough)
夢想可以無限想象(Boundless)

珠海,港珠澳大橋三帆日出。
活力之區
今年9月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
《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
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這股奔涌激蕩的活力
從何而來
這,就是答案

深圳大梅沙海濱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
新嘗試
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
新實踐
大膽闖、大膽試
開出一條新路來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愿景
正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廣州港南沙汽車碼頭
在港澳
加強國際聯系、吸引全球人才、拓展融資渠道
在內地
供應鏈完備、應用場景多元、產業人才集聚
九城兩區協同共進
“實驗室連著生產線”
不僅賦予科創更快速度
更為企業開拓廣闊空間

工作人員在廣東肇慶一家科技產業園內的總裝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近年來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相繼成立
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
把研究機構延伸至港澳
聚力引智
粵港澳共建“生態圈”
一張以“灣區”為名的人才網絡
加速形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在圖書館內學習。
在世界經濟的波濤里
粵港澳三地向強而立、敢為人先
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
新業態和新模式
華為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攜手攻關6G
騰訊在荷蘭設立AI實驗室
比亞迪與德國車企聯合研發新能源電池
越來越多的合作項目落地
全球創新鏈條中
大灣區正扮演著愈發核心的角色

人形機器人。廣州日報記者 王納 攝
激情盛會
11月9日至21日
大灣區將迎來一場活力的盛典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這是粵港澳三地
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
也是全運會
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

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吉祥物喜洋洋(左)、樂融融(右)。
按照“廣東為主、港澳優先”的原則
香港承辦39個小項,澳門承辦14個小項
廣東承辦366個小項
汕頭、湛江、清遠等多個地市也參與其中
突出綠色、開放的辦賽理念
多個場館進行了綠色低碳建設改造
場館資源不僅滿足賽事要求
還將在賽后惠及廣大群眾

廣州大灣區全民文化體育中心
1961年
第26屆世乒賽男團決賽中
出生于香港一個海員家庭的容國團吼出了
“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與隊友一起
為中國隊奪得首個世乒賽男團冠軍
60多年后的今天
無數優秀的灣區健兒接續奮斗
以拼搏守護中國榮耀
詮釋體育之美

2024年8月6日,巴黎奧運會跳水女子10米跳臺決賽,全紅嬋為中國代表團奪得金牌。
而自強不息、拼搏不止的
體育精神
也在灣區人的生活點滴中
體現得淋漓盡致
足球、自行車等大型體育賽事活躍
龍舟、醒獅等民俗體育活動風靡
無不提醒著人們
輸贏之外,體育還有更珍貴的意義

十五運會群體項目獎牌“同心躍”。獎牌上刻有“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
今晚
十五運會開幕式
將在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
讓我們一起為全運健兒加油
共同見證
激情全運會 活力大灣區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