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當五星紅旗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冉冉升起,神州大地奏響“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的體育強國新樂章。
今夜,當采集自深海可燃冰的十五運會圣火熊熊燃燒,粵港澳大灣區唱響“同心同向、同夢同圓”的時代大合唱。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粵港澳大灣區肩負著建設“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使命任務,十五運會將體育與大灣區緊緊聯系在一起,標注下體育強國建設的新高度、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成就。
自2021年廣東、香港、澳門獲批聯合承辦十五運會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三地堅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和“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掛圖作戰、攻堅克難,一屆注定載入史冊的體育盛會正向我們走來。

▲11月6日,十五運會開幕式完成最后一次彩排。
十五運會時間節點特殊——
在“十四五”收官在即與“十五五”新程將啟的歷史交會點上,歷經四年籌備,舉辦一屆體現國際水準、中國氣派、嶺南風韻、灣區魅力的全運盛會,必將為全國人民滿懷信心奔赴“十五五”、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凝聚強大力量。
舉辦十五運會意義重大——
這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全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也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創新實踐,有助于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南海之濱,粵港澳活力澎湃,運動健兒激情飛揚,14億人民的體育強國夢在這里升騰。
勇立潮頭,同一個灣區、同一個夢想,粵港澳大灣區錨定“一點兩地”定位奔涌向前。
(一)
從珠江入海口俯瞰,香港、澳門與廣東珠三角九市分列東西兩岸,如明珠綴連。這里正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
一彎珠水流,三地血脈同。同根同源,是粵港澳的特點,也是大灣區的起點。
地緣相鄰、氣候相近、往來密切,讓粵港澳先民形成了相似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等在此交融激蕩,共同塑造了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的嶺南文化,成為大灣區無形的向心力。正所謂:“同音三分親,同聲一家人。”

▲香港金紫荊廣場,市民與“喜洋洋”“樂融融”留影。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澳門街頭,十五運會氛圍正濃。
1000多年前,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秦漢以降,以廣州港為中心、港澳等地為中轉的多層次貿易港口體系逐漸成形,粵港澳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演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直到現在。今天的大灣區,交通條件便利,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
100多年前,這里打開了近現代中國進步的大門。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傳承,使得粵港澳易于與海外交往,新事物易于輸入,新思潮易于傳播。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到廣州三元里抗英,從蘇格蘭人約翰·柯拜投資船塢公司到僑商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從省港大罷工到廣州起義,從召開中共三大到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這里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成為了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
40多年前,這里率先改革開放,率先創辦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改革開放之初,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向中央爭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得到鄧小平等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從那時候起,廣東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蹚出了一條經濟特區建設之路,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代以來,這里戰略機遇疊加,政策利好不斷。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粵港澳,黨的十八大以來10次踏足這片發展熱土,每到重要關頭及時定向領航,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實施綜合改革試點,部署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臺建設,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同飲一江水,粵港澳山海相連、命運與共。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同年舉辦的十三運會后,廣東省便牽頭聯合香港、澳門,共同討論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的可行性。如今,可行性變成了現實,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加速邁進。
同辦一場會,粵港澳融合加快、人心走近。
“有人說我是澳門人,有人說我是香港人,但我會說我是大灣區人。”2023年全國兩會,何超瓊的深情告白讓“大灣區人”迅速出圈。共同承辦十五運會,以體育之名,以盛會為橋,“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更強,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也更積極。
(二)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同根同源的粵港澳也有其特殊的一面,三地協同發力、同頻共振,展現出了“一國兩制”的獨特魅力。
當十五運會與粵港澳相遇——
看會徽,廣東木棉花、香港紫荊花、澳門蓮花的花瓣交疊旋轉成同心禮花,花開三朵,美美與共,寓意粵港澳大灣區交融互通、活力無限,背靠祖國、綻放世界。
看吉祥物,“喜洋洋”與“樂融融”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因為中華白海豚團結又“戀家”,與大灣區有著極高的契合性,傳遞著喜氣洋洋、其樂融融的美好祝愿。
看火炬傳遞,“三地聯動、四城同傳”,把嶺南文化、山海風情、潮流時尚和現代都市串聯成為一幅流動的畫卷,記錄下粵港澳攜手同行、共筑未來的光榮與夢想。

▲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參數選手在澳門大橋段賽道競速。
看跨境公路自行車賽,粵港澳推出“通關查驗前置+閉環管理”新舉措,參賽運動員6次無間斷通過三地口岸,全程“無感通關”、不需剎車,見證跨境辦賽新模式。
……
粵港澳聯合承辦,是十五運會區別于此前歷屆全運會的一個最大特點。為了完成這一特殊使命,三地同聲同氣、高度默契,通過“機制創新、聯絡協作、信息共享”搭建起高效合作體系,既保障了十五運會順利推進,又促進了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人心相融。
在辦賽模式上,三地在賽事規劃、數據共享、口岸通關、賽事服務等方面協同聯動。
十五運會組委會創新建立“1+4”聯絡機制,國家層面設立組委會港澳工作協調部,承擔頂層統籌、跨區域資源調配的關鍵職能;粵港澳層面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聯合工作組4個常態化機制,形成分層對接、全域覆蓋的溝通網絡。一系列破解跨境協作難題的創新舉措不僅服務于十五運會賽事,也為三地深化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賽事安排上,遵循“廣東為主、港澳優先”的原則,充分尊重香港、澳門的意愿。
十五運會是全運會歷史上承辦城市最多的一屆,比賽項目分布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9個城市,綜合考慮了城市特色和項目優勢,其中擊劍、場地自行車等香港優勢項目安排在香港,乒乓球、女排等熱門項目安排在澳門。由十五運會辦賽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地協同,盡顯“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的特點。

▲香港金紫荊廣場,十五運會火炬傳遞現場。

▲十五運會火炬傳遞澳門站。
在融合發展上,釋放“體育+”乘數效應,城市的脈搏更強勁,三地的距離更靠近。
“體育+文化”讓人文相融有了更多展示載體,“體育+科技”驅動產業能級不斷躍升,“體育+旅游”把觀賽熱情轉化為旅游體驗,“體育+城市更新”讓城市有顏值、有特色……十五運會吸引各方關注,拉動周邊消費,粵港澳三地持續放大“體育+”乘數效應,推動形成賽事賦能、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把人氣流量變成經濟增量。
(三)
一屆精彩的體育盛會,背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著體育強國夢想不懈前進的努力。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要把發展體育工作擺上重要日程,精心謀劃,狠抓落實,不斷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擲地有聲,引人深思。
回望歷史,中國體育也經歷了從積弱到崛起的艱辛歷程。
“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1917年,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用犀利的語言深刻揭示了當時中國體育的落后狀況。
在舊中國,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侵略,國家積貧積弱,國民體質羸弱,還被恥辱地扣上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成為體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復興路上孜孜以求的夢想,凝聚著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對于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渴望。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體育開始艱難地起步。從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到一次次打破世界紀錄;從1984年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再到2024年取得夏季奧運會境外參賽歷史最好成績,中國人民憑借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在體育事業上取得顯著的進步。

▲1984年,許海峰為中國摘得奧運會首金。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南京青奧會、武漢軍運會、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哈爾濱亞冬會、成都世運會……進入新時代,中國接連舉辦國際綜合性運動會,體育強國建設大步向前。
全國運動會,一次又一次記錄下中國體育事業的大發展。
“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提高體育運動水平 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拼搏2005 夢圓2008”“全民健身 共享全運”“全運惠民 健康中國”……翻開全運會的歷史長卷,穿越時空的經典口號,在不同年代留下鮮明的時代烙印,勾勒出中國體育的騰飛歷程。
1959年,首屆全運會開幕,新中國體育事業掀開新的一頁。前三屆全運會,共有67位運動員47次打破30項世界紀錄,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國自立自強的嶄新風貌。
1979年,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1983年,五運會項目設置與奧運會接軌。從此,全運會與奧運會緊密交織,許海峰、李寧、鄧亞萍、姚明、郭晶晶、馬龍等以全運會為起點,在奧運賽場上大放異彩,為中國人民贏得了榮譽,助中國體育閃耀世界舞臺。
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十二運會開創節約辦賽新風,十三運會取消金牌榜和獎牌榜……全運會悄然深入大眾、伸展根系,全運會的“全”字內涵更加豐盈,“金牌屬于優勝者、健康屬于所有人”成為共識。
走過66載的全運會,真實記錄了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步伐。一代又一代中國運動員在這里嶄露頭角,從這里走向世界,折射出新中國體育事業走過的不平凡道路。
十五運會,必將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十四運會到十五運會,又一個四年,體育強國建設又向前邁出一大步,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工作取得新成效,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改革取得新進展。
全民健身日、大眾冰雪季等賽事活動聯動各地、貫穿全年,“天天有賽事、人人可參與”;“村超”“蘇超”火爆出圈,文體商旅成為帶動消費、擴大內需的“黃金組合”;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時期中國體育健兒共取得世界冠軍519個,創世界紀錄68次……
“同胞共氣,家國所憑。”在十五運會的舞臺上,2萬多名運動員奮力拼搏、突破自我,盡展“十四五”時期體育強國建設成就,盡顯中國體育健兒的志氣、銳氣和底氣。
(四)
身心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礎,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可謂“同愿同盼”。
讓體育之花處處綻放,讓全民健身融入日常,讓身心健康成為自然,這是人們樸素的期盼——盼的是體魄更強健、生活更美好,盼的是體育精神浸潤人心、凝聚力量,盼的是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讓體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讓人人成為體育的受益者。
新時代的全運會盡顯“全民全運”新特點,它不只是運動員的賽事、舉辦地的盛會,也是人人能參與、各地可參加的盛事。賽場上,運動員們頑強拼搏、揮汗如雨,詮釋“人生能有幾回搏”;賽場外,無數關注目光、奔跑身影、響亮吶喊,展現出全民參與熱情。
全民全運,體現在群眾賽事的參與熱情里。
十五運會共設有群眾賽事活動23個大項、166個小項,既包括羽毛球、足球、籃球等傳統體育項目,也有龍舟、舞龍舞獅、健身氣功等承載傳統文化的項目,還有定向運動、霹靂舞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新興運動,預計約有1.1萬名運動員參加決賽。

▲十五運會龍舟項目決賽,在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仙湖火熱開槳。
群眾性是群眾賽事活動的底色。從5月到11月,有上百萬人參與到群眾賽事預賽和“我要上全運”賽事活動中,實現“月月有比賽,全程不斷檔”。“扒龍舟”的“速度與激情”,醒獅的盤旋騰躍,帶動更多觀眾走到現場,體育迸發的“幸福能量”撲面而來。
全民全運,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近年來,粵港澳聚焦打造精品賽事IP,馬拉松運動在廣州、深圳等城市形成品牌,東莞籃球、梅州足球、江門排球等特色項目亮點紛呈……喜聞樂見的各類賽事,有機融合多種業態,正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標配”。
全民全運,體現在全民健身的時尚潮流里。
自2014年全民健身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健身熱潮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從社區廣場到專業場館,從日常鍛煉到賽事參與,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科學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既展現著中國人健康生活的時代風貌,也持續夯實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健康之基。
24小時自助網球場燈火通明、下班后約“搭子”攀巖解壓、毽球飛舞身姿靈動、門球碰撞策略博弈、輪滑飛馳風采酷炫……在十五運會的帶動下,廣東地區全民健身氛圍濃郁,2025年以來運動消費用戶數同比大幅增長,運動健身正在成為一種潮流生活方式。
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全民健身熱。十五運會在展示運動健兒拼搏風采的同時,積極推廣全民健身活動,普及科學健身和健康生活知識,帶動更多人參與體育鍛煉。
全民全運,體現在體育惠民的服務供給里。
去哪兒運動健身,也是群眾關心的問題。借著十五運會的東風,粵港澳三地不斷完善運動健身休閑網絡,體育公園、健身廣場、健身步道等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隨處可見,“15分鐘健身圈”舉步可達,“國球進公園”“國球進社區”惠及更多基層群眾。

▲在廣州一公園,百名群眾同練八段錦。 南方+記者 王俊濤 攝
漫步廣東大街小巷,八段錦、五禽戲的練習音樂在城市公園響起,太極扇的颯爽身影隨晨光漫過健身廣場,老少參與的籃球比賽在街頭球場酣戰……截至2024年底,廣東省體育場地35.3萬個,體育場地面積3.72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91平方米。
十五運會的熱度,也正在轉化為民生幸福的溫度。廣東將辦賽和營城結合起來,專門印發《城市側服務全運盛會行動方案》,辦賽城市推進街區改造、綠化美化、照明優化等城市品質提升項目,以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新面貌迎接八方來客,讓市民、游客暢享全運紅利。
(五)
“到中國來,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深耕中國市場,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向外國投資者發出誠摯邀請。
不管是外國投資者,還是任一“地球村”公民,到中國來,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首先是要了解這里,而十五運會無疑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
透過十五運會這扇窗,讀懂廣東的內涵——
打開全運會的歷史相冊,廣東曾承辦過兩次全運會,1987年的六運會助推廣州天河崛起,2001年的九運會牽引廣州城市東進。事實證明,賽事也是城事,每一次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城市都會迎來一次提質升級。
與前兩次不同的是,第三次作答全運會考卷,廣東的筆觸更為細膩——全運會歷史上首次不新建任何大型場館,不新建“全運村”,廣東賽區75個比賽場館中超過90%為現有場館升級改造;綠色建筑理念、近零碳技術貫穿始終,從建筑節能到材料循環,從照明優化到無障礙設計,每一座場館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樣板;立足長遠惠民,系統部署城市風貌提升、交通暢順等行動,將賽事的“短期保障力”轉化為城市“持久發展力”。

▲深圳龍華文體中心經過綠色低碳化改造后用作全運會賽場。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廣東堅持“辦城市”與“辦賽事”相結合,通過辦賽事完善城市承載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形象,推動“城”與“賽”雙向奔赴。而這,正是內涵式發展的生動寫照。
也正是因為廣東堅持內涵式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十四五”期間全省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綠色發展更加亮眼,人民群眾幸福感更有保障,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不斷取得新突破。
透過十五運會這扇窗,讀懂大灣區的活力——
十五運會群眾比賽龍舟項目首創粵港澳聯合組隊,三地運動員共同訓練、同場比賽,增進了解、深化友誼,進一步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在體育和文化層面的深度融合。
在全球體育運動史上,十五運會首次實現在深海海底直接采集圣火“源火”,不僅讓“水火相濟”的海底奇觀照進現實,更將可燃冰、太陽能等戰略性清潔能源與深海探測關鍵技術、核心裝備深度融合,讓世界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實力與創新底氣。
十五運會的火炬手中,有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公交車駕駛員、網約車司機、護士、育嬰員等普通市民代表,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包容、溫暖、奮進的底色更加具象化。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串珠成鏈,廣深港高鐵“公交化”運營,“半小時交通圈”和“一小時生活圈”從藍圖走入現實;“港車北上”“澳車北上”落地實施,“粵車南下”香港政策發布,藥品器械互通、職業資格互認、187項政務服務“跨境通辦”;港澳青年“北上”創業,內地人才“南下”尋夢,越來越多人自如穿行于大灣區工作生活……以十五運會為契機,回望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條以“硬聯通”為基礎、“軟聯通”為關鍵、“心聯通”為根本的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闊。
透過十五運會這扇窗,讀懂中國的發展——
體育和國運緊緊相連。十五運會是“十四五”期間重大體育賽事的收官之作,也是一面觀察“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透視鏡。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人形機器人“夸父”以矯健流暢的動作完成火炬傳遞,展現科技創新硬實力;粵港澳創新形成“三地三同”聯合辦賽模式,體現區域融合發展新特點;從場館改造到運營管理,從交通調度到能源使用,每一個環節都堅持綠色辦賽理念;開放辦賽,廣州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以賽事放大城市優勢;廣東將場館賽后利用納入整體規劃,超過九成比賽場館將在賽后向公眾開放,實現全民共享……這就是高質量、現代化的十五運會,從中不難管窺一個高質量、現代化的中國。
從十五運會看廣東、看大灣區、看中國,有一點始終如一,它們同心同向、肌理一致。
(六)
“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讓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愈發清晰,縈繞在幾代中國人心頭的偉大夢想也變得更加可感可知。
人民有夢想,國家有力量。
同夢同圓,是千千萬萬“大灣區人”共同的期盼,也是億萬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看廣東、看大灣區、看中國,這夢想在不同維度綻放光彩,卻始終朝著同一方向匯聚——
這是一個體育大國擁抱現代體育、建設體育強國的夢。
醒獅賽、龍舟賽將非遺技藝融入現代運動,“村BA”讓群眾在“家門口”收獲健康與歡樂,騎行比賽把“運動體驗”延伸成“消費享受”……賽場上拼盡全力,賽場外全民健身,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全面發展,正是一個體育大國不斷奮進與突破的縮影。

▲全國“村BA”廣東省賽總決賽,中山沙溪隊對戰佛山南海隊。
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以十五運會為契機,準確把握體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堅定推進體育改革創新步伐,在個體層面塑造“完整人格”,在社會層面發展“活力社會”,在國家層面培育“自信國度”,在文明層面弘揚“東方智慧”,在國際層面建設“多彩世界”,中國特色體育強國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這是一個年輕灣區競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夢。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年輕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超越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與東京灣區并列全球灣區第一梯隊。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不僅有利于區域綜合實力的增強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而且對于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從攜手承辦十五運會,到共同奔赴“十五五”新航程,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走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錨定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構建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同心協力、穩扎穩打,把“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深層共識轉化為發展動能,必將迎來夢想照進現實的歷史時刻。
這是一個古老民族矢志不渝走向偉大復興的夢。
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我國將通過“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個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的第一步,然后再奮斗1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即將啟航的“十五五”,正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盡管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但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堅定不移走在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康莊大道,依托億萬人民匯聚起的磅礴合力,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向著民族復興目標接續奮進就有了十足信心和十足底氣。
體育夢的孜孜以求、灣區夢的敢闖敢試,最終都融入中國夢的時代洪流,凝聚起追夢圓夢的磅礴力量。
(七)
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已經展開壯美畫卷并呈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共處一個灣區,同圓一個夢想,當不負歷史使命。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續奮斗。“十五五”時期,奔跑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大灣區,既要當好區域體育融合發展的示范者,更要抓住這個時間窗口,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建設好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共處一個灣區,同圓一個夢想,當振奮精神狀態。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面對需求不足制約經濟順暢循環,面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面對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藩籬,面對仍較突出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定能攻堅克難、穿越周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共處一個灣區,同圓一個夢想,當融入個人奮斗。
中國夢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稚子問核”火遍全網、“吾輩當自強”頻頻刷屏、“像建設國家一樣建設自己”擊中人心……這些平凡人的不凡夢想,正是“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的生動詮釋。當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都步履不停、逐夢前行,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棒接著一棒干,必將匯聚成無懼風雨、一往無前的不竭動力。
大灣區一圈圈生長,全運會一頁頁書寫。

▲十五運會開幕式大部分節目將由粵港澳三地聯合完成。
今夜,華燈璀璨,十五運會大幕開啟,體育健兒步入會場,朝著目標全力進發。這是傳遞激情和夢想的時刻,這是展示勇氣和力量的時刻,這是抒寫奮斗和團結的時刻。
“沖沖沖,看我氣勢如虹,讓那夢想升空,跨越巔峰……”
灣區浪潮,澎湃向前。讓我們錨定新的目標奮躍而上,展現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責任擔當,不斷開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新局面!
◆編輯:李靖◆二審:馮嘉揚◆三審:劉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