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中山市金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三智能”)的展廳內,一臺名為“菲菲”的情感陪伴機器人正與人自如對話。“菲菲,我今天心情不太好,因為我的愛車被刮花了。”面對該公司商務總監何向前突如其來的傾訴,“菲菲”立刻用“臺灣腔”回應并安慰他:“心疼你!但沒關系啦,有疤痕才顯得有故事啊。”緊接著,何向前又像考驗孩子一般,出了一道數學題,甚至拋出了“把大象放進冰箱需要幾步”的腦筋急轉彎,“菲菲”都對答如流,言語間還帶著幾分俏皮與幽默。
外觀如真人般,可隨時與人輕松交流,響應速度達到毫秒級,還有持續學習的能力……這是金三智能最新研發的情感陪伴機器人呈現出的震撼效果。憑借“仿生皮膚+AI大腦”的深度融合創新,“AI情感機器人”系列自去年年底一經亮相便在國內外吸引廣泛關注,如今已遠銷美國、加拿大、德國、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我們目前完成了3次機器人產品迭代,已從原來的單一成人玩偶‘隱秘賽道’應用場景,拓展至家庭、商場、養老院、酒店前臺、直播互動等更多元場景,有效提升用戶體驗和商業價值。”金三智能創始人劉江霞表示。

乘著AI風口“起飛”
不到1年產品實現3次迭代
走進金三智能的展廳,形態各異、面容不一的AI情感機器人或坐或立,肌膚紋理細膩逼真,就連皮膚下青色的“血管”也清晰可見,皮膚捏上去十分軟糯。“這些材料都是進口的,用的是我們企業自主研發的仿生玩偶制作工藝,肌膚觸感十分逼近真人。”何向前手指輕輕一動,AI情感機器人的手指關節就掰開了,“我們采用的是實體合金骨架,它的關節非常靈活。”
“我們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國內首個生產仿生玩偶的企業。”何向前介紹,15年來,他們在仿生皮膚和人體結構制造方面積累了眾多經驗。也正是如此,金三智能擁有了其他純機器人公司難以企及的“皮囊”制造技術。他透露,AI情感機器人的每個“身體部位”都有對應的模具,精致的“人臉”則用3D打印人像硅膠制作,就連頭發、眉毛等都是采用人工植眉植發工藝。企業自主研發的光場掃描采集系統更是可以達到毫秒級動態表情捕捉,讓AI情感機器人看上去更加靈動自然。
靜態人偶搖身一變為能說話、懂人心的AI情感機器人,其關鍵在于AI大模型。劉江霞表示,仿生人偶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但沒有一家企業把一個真正的、如人一樣的情感植入進去,“我們看到了這個機會,尤其是在AI發展的趨勢下,它需要一個好的載體。”
借此機遇,金三智能果斷向科技公司轉型,將自主研發的語音平臺與豆包、ChatGPT、Llama等生成式AI模型相結合,為仿生人偶注入“靈魂”和“溫度”。“我們擁有絕大多數機器人公司所不具備的仿生人偶皮膚以及結構制造工藝,同時我們又具備傳統仿生人偶廠商所沒有的AI核心技術。”劉江霞說。
這種獨特的優勢使得產品迭代速度驚人。從2024年年底正式將“AI情感機器人”系列投入市場至今,金三智能已完成了該系列1.0到3.0的三次升級。何向前在現場演示時介紹,“最初的版本只能實現基本的張嘴、眨眼;到2.0版本時,已經可以實現微笑、做鬼臉等復雜表情;而現在最新的3.0版本,不僅腿、腰、手都能動,脖子的自由度也已超過10個。同時,機器人的重量也由原來的40公斤減至20公斤。”

多種AI模型搭建起的語音交互系統,讓機器人具備記憶和學習能力。“如果你告訴它‘我喜歡玫瑰花’,它就會記住這個偏好,并在后續的交流中主動提及。”何向前說,“交流時間越長,它就越懂你。”目前AI情感機器人已經實現個性化定制容貌,他們眼下正在研發視覺追蹤系統,將為機器人裝上“眼睛”。未來,金三智能希望通過不斷的技術研發和進步,讓機器人像人一般“走動”起來,聲音也可以復刻真人。

“破圈”出海
情感陪伴機器人逐步打開國際市場
AI情感機器人自去年年底面市后,在市場上的反響是熱烈的。何向前透露,在過去半年多的時間里,向企業預約參觀的其他企業、行業協會、融資機構等絡繹不絕,產品更是遠銷全球。“特別是在北美和歐洲,很多客戶看到我們的產品非常驚訝。他們國家類似的仿生機器人價格高達10萬至30萬美金,而我們的產品更精致,價格在1萬美金左右。”他透露,通過積極參與各種機器人成果展覽,目前公司已收到多國客戶在產品市場測試后發來的小批量訂購訂單。
今年9月,一位土耳其客戶通過其他購買過金三智能AI情感機器人的客戶了解到該產品后,覺得很適合放在其跑車俱樂部的活動上做互動,便定制了一款當地受歡迎的仿生機器人,交貨期只有6天。由于國際物流時間緊張,該客戶專門派了一名員工從土耳其飛抵深圳,再輾轉至中山,驗貨、打包后當天即刻返程。“這個‘跨國提貨’的小故事,充分證明了我們產品受歡迎的程度。”何向前笑著說。
在國內AI情感機器人這一細分領域,金三智能的出口占比過半,在同類企業中穩居頭部。面對這個巨大的藍海市場,劉江霞充滿信心:“未來機器人肯定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一個必然的事實。我們的定位很精準,就是要把陪伴、情感交互、商業利用等做到極致。”目前,金三智能研發銷售團隊已有150余人,擁有百余項專利,并與上海交通大學、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等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機械骨骼、語言模型、軟件編程等核心技術。
同時,中山在智能制造方面集聚的產業優勢,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們正在謀劃與聯合光電開展機器人移動底盤方面的合作。”劉江霞表示,自企業于中山創立到如今,中山各級政府為他們在廠房租賃、人才招聘等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與幫助。她希望中山可以進一步打造人工智能創業園,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鏈,實現“1+1>2”的效能,讓“中山智造”在全球科技創新舞臺上持續展現技術自信與實力。
【統籌】吳森林 付陳陳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朱暉? 三審 吳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