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強冷空氣影響,今天(11月18日)中山出現明顯大風降溫天氣,19日中山最低氣溫將至12℃。面對“斷崖式”降溫,作為我市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的水產養殖業如何應對?記者走進位于三角鎮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中山市容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進行實地探訪。

為生魚苗構筑“溫暖屏障”
守護最佳上市時機
在中山市容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場的B5塘,工人們正迎著寒風,手腳麻利地為魚塘打下覆蓋塑料薄膜前的“地基”。不遠處,已完成覆蓋的B1塘宛如穿上了一套完整的“透明鎧甲”,在冬日陽光下泛著微光。從寒風凜冽的室外踏入棚內,一股溫潤的暖意撲面而來,墻上的數顯溫度計清晰地標示著“25℃”。
“冬棚內外溫差能達到10℃以上。水溫一旦持續過低,生魚的攝食量會急劇下降,生長幾乎停滯。”中山市容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場場長呂越有給記者算了一筆關鍵的時間賬:B1塘中這批平均規格僅150克的魚苗正處于生長黃金期,若不搭棚保溫,任由其在低溫中緩慢生長,原計劃明年6月的上市節點將被迫推遲至八九月份。“這不僅會打亂銷售節奏,更會顯著增加養殖成本和風險。”
呂越有進一步介紹了搭建冬棚的兩大核心目的:“首要是預防疾病。水溫驟變易導致魚類應激,免疫力下降,爆發水霉病、爛身病等低溫期常見病的風險大增。其次,就是為了保障正常的養殖節奏,維持魚苗穩定的攝食與生長速度。”這層看似單薄的塑料膜,已成為連接當下科技投入與未來市場收益的重要紐帶。

冬棚搭建+投喂量調整
“過冬”不是簡單一蓋了之
然而,生魚的“過冬”策略,并非簡單地“一蓋了之”。與一些水產養殖品種不同,生魚養殖何時蓋棚、何時不蓋,蓋棚后如何調整魚食投喂頻次和數量?如何調節水質和處理蟲害?都是一門基于市場規律的精準科學。
接受采訪時,中山市容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傳敬向記者道明其中的決策邏輯:“這完全取決于生魚的生長周期與預設的上市計劃。”他指向遠處幾個未搭棚的魚塘解釋道,“那些塘里的生魚,養殖周期已近15個月,我們不僅不蓋膜,反而需要利用低溫延緩其生長,以更靈活地對接市場。而眼前這些正在搭棚的,養殖周期僅六七個月,正處于快速生長期,必須通過蓋膜保溫,確保它們能‘快高長大’。”
劉傳敬坦言,低溫對生魚而言并非全是弊端。“從生態養殖的角度看,適度的低溫環境能抑制部分病原菌活性,魚群反而更健康。”他話鋒一轉,點明了管理的核心,“關鍵在于,我們必須把低溫期的投喂管理與水質調控做到極致。蓋棚的本質,是為魚群創造一個可控的微環境,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升養殖效率,最終保障產量與效益。”
據了解,中山市容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作為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也是三角生魚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的引領力量,其養殖基地占地1200多畝,生產策略與應對措施堪稱區域產業的“風向標”。公司采用的“全年養殖、階梯上市”模式,通過將生魚養殖周期靈活分布在6至15個月之間,有效分散了自然與市場風險。
“我們有一個明確的商品魚規格標準:當池塘中達到兩斤以上的生魚占比超過60%時,即符合上市要求。”劉傳敬介紹,“預計今年公司總銷量將達1000萬斤。目前,下一批符合規格的生魚正集中育肥,預計春節前后即可上市,主要銷往華東、華北、西南等地區。”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朱暉? ?三審 吳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