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第十五屆全運會U18女子籃球冠亞軍爭奪戰的哨聲暫歇,中山賽場的燈光驟然聚焦舞臺中央——伴隨著陣陣鏗鏘有力的鼓點,沙溪鎮圣獅小學49名學生組成的表演隊伍在籃球操表演后驚艷登場,《龍獅鳳鼓》表演正式拉開帷幕。
16名小學生鼓手分持大鼓與小鼓,鼓槌起落間,龍鼓韻律率先響起,一條金黃長龍應聲而出,在隊員們的操控下靈活穿梭,時而盤旋升空,時而伏地游走;緊接著鳳鼓奏響,兩只色彩艷麗的鳳凰翩然起舞,與長龍相映成趣;最后獅鼓登場,學生們手持鼓槌,打出清脆明快的節奏,整場表演在“中山”二字造型的定格中落下帷幕,近4分鐘的演出贏得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為緊張的賽事注入了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

59人團隊背后的“鼓韻傳承”
“連老師一共59人,上場表演的49名學生涵蓋二年級到六年級。”談及這支表演隊伍,圣獅小學校長孫彥濤滿是自豪。他介紹,《龍獅鳳鼓》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學校“古韻文化”校本課程的延伸成果:“我們早就開設了舞龍、舞獅相關的課后托管課程,還引進第三方機構和民間藝人進校教學,不少學生周末還會去村里舞社學習。這次接到全運會表演任務后,我們用一個多月時間對原有節目進行改良,把龍鼓、鳳鼓、獅鼓串聯成三段式結構,現在鼓的韻律都是和音樂老師全新創作的。”
為了讓節目更貼合全運主題,團隊還特意設計了“中山”造型的結尾:“學生們要在跑動中完成造型定格,對低年級孩子來說難度不小,但10天左右就排練成型了。”孫彥濤強調,節目不僅是非遺展示,更是“融合課程”的體現:“音樂課里有古韻教學,低年級練鼓樂和聲,高年級參與編排,連老師都一對一指導學生,全校圍著鼓樂轉的氛圍特別好,孩子們都以加入隊伍為榮。”

“我們一起打鼓更默契”
“我從四年級開始學打打大鼓。感覺這次新旋律更霸氣了,動作也舒展多了!”圣獅小學五年級學生童彥彬說,為了掌握新節奏,他每天都會在心里默記鼓點,還會用手在桌子上模擬練習,“我們8個打大鼓的同學,一周就磨合得差不多了,現在聲音特別整齊。”童彥彬雖然不是沙溪本地人,卻對鳳舞這一非遺有很強的認同感:“能在全運會上展示沙溪的鼓樂,我特別激動,想打出中國少年的朝氣!”
五年級的陳曉潼是大鼓的領鼓,雖為女生,但她的鼓聲里滿滿都是朝氣:“我覺得女生打鼓一點不輸男生,動作和表情都能更出彩!”她透露,班上有10多個同學參與表演,課間時大家會拿著鼓棒敲桌子練習,“一起排練讓我們更團結了,就像并肩作戰的兄弟。”陳曉潼還參加過沙溪的民俗活動,她自豪地說:“在全運會上能讓全國觀眾看到我們的颯爽英姿,感覺更自豪!”

95后非遺傳承人帶萌娃讓鳳舞“活”起來
這次走上全運會表演舞臺的兩只靈動鳳凰,由95后市級非遺傳承人彭嘉源和同伴彭銳燊共同表演完成。作為沙溪鳳舞非遺研習社的成員,他不僅負責傳統的舞鳳表演,還會定期到學校指導學生:“我們一周會去1-2天,教孩子打鼓打镲和學習舞鳳,這次為了全運會表演,我們特意花了半個月的時間重新編排動作,和同學們磨合也很快,排練了兩個星期左右。”
彭嘉源介紹,沙溪鳳舞是市級非遺,涵蓋打鼓、敲鑼、舞鳳等完整流程,此次表演創新性地加入龍、獅元素:“以前鳳舞只有鳳凰,這次和龍、獅結合,還要適配孩子的能力,所以把成人鼓樂簡化,再融入古韻文化。”看著孩子們從生疏到熟練,彭嘉源很感慨:“他們特別勤奮,學非遺特別專心,我們95后傳承人就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老手藝在孩子身上‘活’起來,把家鄉文化傳得更遠。”他表示,孩子們在排練過程中,不僅學會了非遺技藝,更深刻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他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更加了解家鄉的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編輯 張倩? 二審 朱暉? 三審? 程明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