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站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高度,明確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線支撐”“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重大論斷。
11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農業規模化經營高質量發展專場,系統梳理中山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現狀,深入分析瓶頸問題,凝聚各方智慧力量,研究對策建議,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筑牢農業根基,為“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注入強勁動能。

【摸家底】
特色產業成效顯著 破局還需多方聯動
會上,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通報了農業規模化經營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情況,系統梳理中山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現狀、研判瓶頸問題,并結合本地實際提出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中山農業經營用地約55萬畝,20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24.9萬畝,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2家,建成3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9個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山脆肉鯇”“黃圃臘味”等特色產業規模化成效顯著。土地集約化方面,通過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已劃定整治區10.92萬畝,西區隆昌社區、板芙鎮西河村等通過“統租統管”模式實現增收;科技賦能上,小欖鎮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7%,黃圃鎮5G 智慧漁業基地降本30%。
然而,調研也發現諸多瓶頸。土地流轉方面,組級土地分散難整合,流轉租期多為3-5年,與水產、花木等產業10年以上需求不匹配;經營主體“小散弱”,年銷售額超億元龍頭僅 30 家,國家級龍頭僅2家,抵御風險能力弱;全鏈條增值不足,三角鎮生魚精深加工凈利潤率僅5%,部分品牌仿冒問題突出;配套支撐待加強,冷鏈覆蓋率低,農業保險參保率不足40%。
針對問題,調研建議四大破局方向:一是破解要素制約,推廣“田券”制度優化耕地布局,探索“3+5+10”彈性租期,加強農技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壯大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建標準化基地、搞精深加工,培育新興經營主體,推動跨區域協作;三是做優特色產業,聚焦“13356”農業體系,延伸產業鏈,強化“中山香農”品牌建設;四是創新發展模式,建立政府“服務專員”制度,推廣“村企共建”利益聯結,培育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提建議】
多家農業企業代表現場表訴求提建議
多名市人大代表和農業企業代表分享產業發展實踐,直面當前挑戰并提出訴求,為中山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市人大代表、市富匯力漁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張衛均介紹,中山脆肉鯇產業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市養殖面積近2.5萬畝、年產值18.8億元,通過連片魚塘整合、智能設備引入,養殖調度效率上升、人力成本下降,帶動農戶增收。但行業面臨養殖精細化管理不足、加工產能滯后問題,希望政府整合智慧養殖設備、生態養護系統與研發功能建設市級基地,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廣東華農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無土栽培,建成500畝立體種植基地,獲評“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示范基地”,日產蔬菜1200余斤,開發出鐵皮石斛月餅等深加工產品,還聯動 8 所學校打造勞動實踐基地。市人大代表、公司副總經理盧楚琪介紹,公司未來計劃深化產學研合作、做強品牌矩陣,建議政府優化設施農業用地審批、加大金融支持。
廣東中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南朗街道打造近5000畝羅非魚標準化養殖基地。面對市場波動,企業未來錨定生態優先,聚焦科技創新,目前正計劃牽頭建設中山市漁業燈塔級園區,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企業代表建議政府強化政策保障,延長用地租期并完善基建配套。
三角鎮廣東容海水產養殖公司2025年生魚養殖規模達4500畝、產值3.3億元,當前正通過升級池塘條件、優化苗種、引入生物環控等應對行業困境。企業代表表示,目前公司受池塘租期短、土地租賃發票及自產自銷免稅發票開具難等問題困擾,盼政策助力破解合規經營障礙。
黃圃鎮廣東榮業食品有限公司以臘味加工為核心,構建“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依托研發中心推動傳統工藝升級,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戶增收。企業代表建議持續推動產業鏈整合與品牌化發展。
橫欄鎮中山市林婷生態科技農業園深耕三角梅種植,全國種植面積1000畝、年營業額4000萬元。企業代表介紹,公司受土地續租不穩定、設施投入成本高、科技人才不足制約,建議政府優化續租政策、加大設施補貼、強化農技服務。
各企業的實踐與訴求,為中山農業規模化經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也為后續政策優化指明了方向。

【優行動】
破解土地難題 強化主體培育
對于市人大常委會調研意見和市人大代表、各企業代表提出的農業規模化高質量發展訴求,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和政府各職能部門提出了落地可行的工作方向。
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結合工作實際,提出未來三大發展方向。針對企業科研對接難問題,將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產學研對接機制,注入產業升級動能;深化農文旅融合,將農文旅高質量發展納入“11138”文旅大格局;推進農業規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如縱向做強預制菜產業園,橫向探索“中山研發+外地基地”模式,以“中山香農”為核心,挖掘香山文化賦能等。
市自然資源局則聚焦用地保障,介紹當前中山已劃定耕地集中整治區10.92萬畝,新增“千畝方”“百畝方”項目37個;近兩年保障鄉村振興項目用地1936畝,推動3宗點狀供地項目落地。未來將持續推進耕地整合,探索“田券”制度;強化用地供給,保障農文旅等項目用地;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為農業規模化經營筑牢空間基礎。
中山市政府層面,未來將從三個方向推進農業規模化高質量發展。一是聚焦“規模化”,推進“小田并大田”和農用地統租統管,培育招引經營主體,推廣智能農業裝備;二是聚焦“高質量”,建立農產品標準與溯源體系,推進農文旅融合,壯大“中山香農”品牌;三是聚焦“系統化”,完善政策、利益聯結機制,加強“三農”人才隊伍建設,助力中山農業轉型升級、建設農業強市。市政府將落實市人大調研報告建議,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市人大常委會總結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從“有基礎”向“強質效”跨越。要破解土地難題,推廣“小田并大田”和“統租統管”,優化彈性租期,保障產業用地;強化主體培育,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培育家庭農場等新興主體,推廣“村企共建”聯農帶農模式;延伸產業鏈,推動生魚等產業精深加工率提升,完善冷鏈物流,做強“中山香農”品牌;強化要素保障,建立“服務專員”制度,推廣物聯網等技術,加大金融與人才支撐;科學規劃引領,摸排產業底數,編制差異化規劃并納入績效考核。
編輯 張倩? 二審? 朱暉? 三審? 程明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