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由西安曲江新區(qū)支持指導,西安演藝集團·西安話劇院與事吾劇戲聯(lián)合出品的馬伯庸現(xiàn)象級IP改編話劇《長安的荔枝》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精彩上演,吸引近千名觀眾入場。這場融合古風內核與現(xiàn)代科技的舞臺盛宴,以古代職場生存戰(zhàn)為脈絡,讓大灣區(qū)觀眾在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鳴中,度過了一段難忘的劇場時光。
該話劇是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20周年重頭劇目之一。作為一部從暢銷小說走向舞臺的爆款作品,話劇《長安的荔枝》自首演以來便口碑爆棚。豆瓣7.8分、大麥9.5分、貓眼8.8分的高分認證,搭配抖音1.84億話題播放量、小紅書992萬話題曝光量的熱度,印證了其國民級IP的影響力。此前北京站開票10分鐘秒空,深圳站、中山站門票也近乎售罄,足見觀眾對這部作品的熱切期待。
打造“古風+科技”視覺效果
話劇講述了大唐天寶十四載的“職場寓言”:小吏李善德因請假買房被同僚坑害,意外接手“荔枝使”這一掉腦袋的任務——需在酷暑中將嶺南荔枝完好送達長安。從嶺南產(chǎn)地的艱難探索,到沿途府衙的協(xié)同困境,從資金匱乏的窘迫到暗殺威脅的兇險,李善德的奔波與掙扎,恰是當代打工人在KPI、流程與預算間困境的古代鏡像,讓現(xiàn)場觀眾深感共鳴。
舞臺呈現(xiàn)上,該劇突破傳統(tǒng)古裝劇的呈現(xiàn)模式,打造出“古風+科技”的視覺效果。LED矩陣光影與唐代建筑剪影交織,巨型白色屏風與紅色綢帶呼應“一騎紅塵”的意象,將“賽博長安”的未來感與古典氣韻完美融合。演員們以高強度的肢體“跑酷”演繹運送荔枝的“生死時速”,用假定性的肢體語言濃縮跨越山海的奔波,直觀傳遞出主角的極限壓力與不屈毅力。
忠于原著是該劇的核心亮點之一。話劇精準把握小說的戲劇節(jié)奏與精神內核,既還原了“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等經(jīng)典臺詞,也深挖李善德從守護妻女到堅守良心的心理蛻變。導演對角色關系的合理重構,更讓敘事脈絡愈發(fā)清晰,深化了以古鑒今的故事主題。現(xiàn)場觀眾紛紛表示,“這是馬伯庸舞臺改編最佳作品之一”。
戲里戲外共筑盛唐風貌
從小說到話劇,如何在兩個半小時內濃縮完整故事,是主創(chuàng)團隊面臨的首要難題。“我們刪減了魚朝恩等人物,將多條故事線集中到?趙辛民身上,讓輔助性角色變得更豐富。”《長安的荔枝》副導演、李德善飾演者廖旭陽接受采訪時分享創(chuàng)作思路,話劇通過聚焦李善德與蘇諒、昆侖奴、阿僮等核心人物的關系,讓敘事更緊湊。
為貼近“唐代打工人”李善德,廖旭陽付出了諸多努力。劇中大量專業(yè)臺詞和高強度形體動作,讓他在近兩個月排練期內瘦下來,身上也添了不少傷。“每天大家休息后我還要加班背詞,巡演3個月更是體會到李善德的奔波——三天一站、裝臺對光,和當年轉運荔枝的節(jié)奏如出一轍。”他坦言,角色的共情力不僅來自劇本,更源于現(xiàn)實體驗,“李善德堅守善良與正直的選擇,也是我在演繹中想傳遞的核心”。
作為北方姑娘,青年演員郭東瑜為塑造話劇《長安的荔枝》中嶺南侗族少女阿僮,下足了功夫。拿到角色后,她深入了解侗族人文特點,發(fā)現(xiàn)其開朗陽光、熱情的特質,還向廣東朋友請教南方人語態(tài),在演繹中她調整嗓音語氣,設計微笑靈動的小動作,演繹出獨具粗獷原生態(tài)氣質和嶺南氣質的“少女阿僮”。
角色引發(fā)共鳴直抵人心
主演的用心演繹,也收獲了觀眾的熱烈反饋。家住東區(qū)街道、原著書粉陳女士在走出劇場時仍難掩激動:“作為追完小說的老粉,我一開始特別擔心改編會丟了原著的精髓,結果完全超出預期!李善德和妻子的溫情片段、與阿僮的互助情節(jié),還有那些刻在書里的臺詞,都被很好地呈現(xiàn)在舞臺上。尤其是用紅綢帶象征‘一騎紅塵’的設計,真的絕到頭皮發(fā)麻,比看書時更有畫面感,也更能讓人共情。”
文化愛好者李小姐則對舞臺設計贊不絕口:“以前看古裝劇或話劇,總覺得要追求‘復原唐風’才是好的,這次《長安的荔枝》‘賽博長安’的設計徹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認知。LED光影和唐代建筑剪影的結合太驚艷了,既保留了古風的韻味,又有現(xiàn)代科技的炫酷感,這種創(chuàng)新特別好,能讓更多年輕觀眾愿意走進劇場,感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碰撞的魅力。”
編輯? 張英?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