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列為戰略任務首位,部署了固本升級、創新育新、擴容提質、強基增效四大重點任務。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再次強調,要“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的戰略舉措。對中山而言,這更是破解“傳統產業占比高、新興產業規模小、區域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的關鍵,是實現“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目標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中山積極搶抓發展機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11月12日,中山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召開,審議了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并聚焦瓶頸問題開展專題詢問。
成績有哪些?
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2.2%
根據中山市政府現場報告,近年來中山多措并舉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2025年前三季度,中山市GDP總量達3038.70億元,增長3.6%,工業技改投資132.56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5.1%,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52.2%、18.4%。
產業集群發展方面,中山圍繞十大產業形成“4+6+N”多梯隊聯動格局,已培育智能家電、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年內新增875家規上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90%的規上企業轉型率位居全省前列。
科技平臺建設持續提速,中山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光電光學等領域,截至目前已建成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家、省級重點實驗室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4家。
新興產業布局成效初顯,通過延鏈拓鏈壯大新能源產業、優化生物醫藥產業生態、搶占低空經濟賽道、拓展人工智能產業等方式,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生物醫藥、低空經濟領域培育出康方生物、福昆航空等行業知名企業。
區域與產業協同不斷深化,搶抓國家開發區公告目錄修訂窗口機遇期,加快推進制造業集聚區、產業園區、小微園等平臺整合升級,形成“10+1”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發展格局。
瓶頸怎么破?
焦點一:如何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傳統產業是中山經濟發展的重要基本盤,工業占GDP比重超45%。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發現,不少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仍處于較低層次,如何加速其“三化”轉型成為關鍵問題。
市工信局答復,將加快推進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建設,支持企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和綠色低碳發展,常態化組織供需對接活動。力爭2025年新推動1000家、2026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建設一批示范工廠、車間和企業項目;支持古鎮、小欖、橫欄、火炬區等鎮街開展傳統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出臺技術改造項目資助實施細則,最高按設備購置額的15%給予獎勵,目前全市已有119家企業納入市級技術改造資金扶持范圍,52家納入省資金扶持。同時,對通過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和獲評國家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園區的主體給予獎勵。
焦點二:如何培育好新興產業發展生態?
中山在新能源、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新興及未來產業領域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柱引領作用尚未充分顯現,產業規模偏小、集聚度不足。
市發展和改革局表示,未來將抓重點領域,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抓人才、資金、數據等要素支撐;抓應用場景,激活市場需求。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等基礎好的新興產業,打造“灣區藥谷”“灣區光谷”“灣區聲谷”等集聚區;前瞻謀劃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建設“灣區西岸低空之城”“新能源產業高地”“納米材料創新谷”;圍繞重點領域打造新型工業化應用試驗場。
市工信局稱,將立足產業基礎與區位優勢,培育壯大生物醫藥、光電光學等新興產業,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構建“4+6+N”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培育機器人產業集群。
市科技局表示,將從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科技企業培育、高端人才引進四方面發力。聚焦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三張清單”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采用“揭榜掛帥”方式開展聯合攻關。
市投促局透露,今年1-9月全市簽約招商引資項目689個,投資總額930.11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近200個,投資額超400億元。未來將深化產業鏈精準招商,推動招商模式向“資本+生態”轉型,優化全周期服務。
焦點三:如何推動企業加大創新資源投入?
2023年中山R&D經費(用于研究與試驗的經費總額)為127.17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2%,低于深圳、珠海、東莞等周邊城市。市人大常委會詢問,政府和職能部門該如何推動企業加大創新資源投入?
市科技局答復,中山R&D經費從2021年的81.13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7.17億元,復合增長率16.2%,排名珠三角第2;3.2%的比重排全省第5位。中山90%以上的R&D經費來源于企業。目前存在產業結構偏傳統、新興產業支撐不足、缺乏龍頭型科技企業、財政引導力度待加強等問題。未來將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培育未來產業新賽道,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標桿企業-領軍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為未來產業培育更多“種子企業”。
焦點四:如何提升創新平臺的科技成果本地轉化?
中山近年引進建設了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發現創新平臺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不足,對產業突破性發展助力不明顯。
市科技局表示,近年來創新平臺在引進研發團隊、培養人才、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如中山藥創院完成5項新藥成果轉化,長理工中山研究院累計孵化25家科技型創新企業。目前創新平臺仍處于培育期,未來將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全鏈條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成立中試產業服務聯盟;依托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打造“企業出題、政府助題、平臺答題、市場評價”科創模式;探索設立市級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用足科技信貸風險補償等政策。
焦點五:如何改變部分產業園區配套滯后的現象?
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發現,中山部分產業園區在供電、供氣、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及生活服務設施方面存在短板。
市工信局答復,近年來搶抓國家開發區目錄修訂窗口期,統籌布局十大跨鎮街主題產業園,2021年以來新增8個省級園區,省級以上園區達11個,數量居全省第7、珠三角第4,形成“10+1”園區發展格局。2023年大型產業集聚區獲評考核“優秀”等次,累計獲4億元專項資金支持。
針對現存問題,未來將構建“管理規范、規劃統一、設施完善、服務高效、產業協同”的園區發展體系。推動各鎮街建立“管理機構+平臺公司”標準化管理體系,6個跨鎮街園區建立“小組統籌+分片執行”機制;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制定綜合發展藍圖,實現“多規合一”;加快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制定建設清單與三年計劃;提升園區風貌,設立特色標識系統;推動產城融合,推進城鎮服務與產業配套,鼓勵公共資源向園區傾斜。
未來怎么干?
推動“中山制造”向“中山創造”跨越
中山市政府表示,接下來將堅持目標導向,全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邁進、數字轉型、綠色升級、融合拓展,引導存量企業立質量、創品牌、促上市。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和規模產業化,推動“中山制造”向“中山創造”跨越。
突出集群集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以精準招商為抓手,前瞻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要素高效流動,構筑“雨林型”產業生態。
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高水平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打造承載力強、吸引力大、競爭力優的產業發展平臺。
市人大常委會表示,將持續加強監督,通過跟蹤問效、“回頭看”推動專題詢問成果轉化,與市政府同題共答、同向發力,共同建設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編輯? 張英?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