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滑板項目在惠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收官。廣東隊斬獲3金1銀1銅,其中3枚金牌和1枚銅牌的獲得者——陳燁、鄒明珂、潘家杰、鄭好好——均與中山有著深厚淵源。幾位滑板選手都曾在中山學習、生活,或在中山接受啟蒙訓練。
記者了解到,陳燁、鄒明珂均由陳燁的父親——滑板教練陳玩欽一手培養;鄭好好也由陳玩欽啟蒙后輸送至廣東省隊。陳玩欽這位由音樂老師轉型為滑板教練的父親,為兒子和眾多滑手建造了專業訓練場,不僅造就了亞運冠軍,也陪伴一批選手走上了更高的競技舞臺。這背后,是中山民間自發動能孕育的體育熱情,是選手們兼顧學業與訓練的拼搏身影,也是中山對新興運動默默的支持與包容。

4名滑板選手
全運會載譽而歸
本屆全運會滑板項目吸引全國17支代表隊、60名運動員參賽,涵蓋男子碗池、女子碗池、男子街式、女子街式四個小項。
女子碗池決賽中,首次亮相全運會的13歲滑手鄒明珂表現亮眼。她在前兩輪分別取得81.05分和84.50分,排名第二。決勝輪中,她果敢地完成了“翻板越火山”等高難動作,以86.92分實現反超奪冠;另一位曾在中山訓練的滑手鄭好好以83.47分獲得銅牌。
鄒明珂是中山市沙溪中學初二(15)班學生,她5歲開始練習滑板,8歲開始接受系統訓練,目前為廣東省滑板隊運動員。她笑稱:“平時白天上課、晚上訓練,作業有時要早上趕著寫,雖然辛苦,但能滑板就開心。”
她是全國賽事的常客——2023年、2024年全國滑板錦標賽均獲第三名,2025年名列第五。11月12日,沙溪中學校長肖林森告訴記者,鄒明珂不僅競技水平突出,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她常在訓練與比賽間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用超凡的毅力,實現訓練與學業的平衡,是同齡學生中少有的“學霸滑手”,上學期更憑優異成績獲得年級“學習標兵”“英語學霸”稱號。
簡單的勝利背后是長年累月的磨礪。鄒明珂說:“這次全運會最大的收獲是讓我更有信心,希望未來能代表國家多參加國際比賽。”
男子碗池決賽中,杭州亞運會冠軍陳燁再度展現不凡實力。在第二輪失誤、比分落后的情況下,他頂住壓力,在最后一輪完成高難度連招,以87.23分奪冠。賽后陳燁表示:“能在廣東的主場參賽,很激動,感覺大家的水平都提升了。”
即將年滿18歲的陳燁憧憬大學生活,同時也表示:“奧運積分賽還在進行,還需繼續努力參加。”
男子街式項目中,25歲的滑手潘家杰奪得桂冠。他坦言:“今天兩組大動作練了三四年,終于成功了。滑板這條路上有過受傷、有過迷茫,這次終于圓夢了,很值得。”他鼓勵年輕滑手:“滑板最重要的是心態——玩得開心最關鍵。”
潘家杰自幼跟隨父母在中山生活,2014年接觸滑板,憑勤奮和堅持逐步成長為全國冠軍級選手。他的滑板足跡遍布佛山、廣州、惠州各地,2018年在“原力街頭”公開賽中斬獲首個全國冠軍,并在十四運會上收獲銀牌。
13歲的鄭好好則是巴黎奧運會重點培養小將。她8歲起在中山跟隨陳玩欽學習滑板,2022年隨家人遷居惠州后繼續訓練。陳玩欽回憶道:“好好一開始和別的孩子一樣,摔了會哭,但她特別堅持,一周要來練三四次。”正是這份專注與熱愛,讓她在全運會舞臺上嶄露頭角。

陳燁父親自建訓練場
成為冠軍的“成長搖籃”
賽場外,陳燁父親陳玩欽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十五運會決賽當天,他在現場觀戰、指導,緊張得手心冒汗:“這過程太不容易了,看到他們拿獎真的很欣慰。”
2008年出生的陳燁,自幼在中山成長。8歲那年,他在商場第一次接觸滑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為了陪伴兒子訓練,陳玩欽辭去原本穩定的音樂教師工作,創辦“古滑滑板店”,一邊自學滑板知識,一邊和兒子成長。當陳燁水平提升、面臨無場地訓練的困境時,他耗盡積蓄,在舊廠房里親手搭建了碗池滑板場——這也成為中山滑板少年的啟蒙之地。
2019年,陳燁入選廣東省滑板隊,次年在全國錦標賽中斬獲男子碗池亞軍;2021年,他成為全運會碗池決賽史上最年輕的選手并摘銀;2022年獲國家集訓隊選拔賽冠軍;2023年他在杭州亞運會上奪得男子碗池冠軍,成為中國滑板在亞運會上的首枚金牌獲得者。
2022年,陳玩欽又自籌資金建造了一個近900平方米的新訓練場,新場地設有碗池區、基礎區和大U區,為中山及周邊滑手提供系統訓練環境。陪伴兒子成長的同時,陳玩欽也從一名滑板愛好者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滑板專業教練,現負責廣東省隊滑板訓練工作,并一手培養了陳燁、鄒明珂、鄭好好等優秀運動員。
2025年1月,中山市滑板運動協會成立,陳玩欽出任常務副會長,致力于推動中山滑板運動發展。他介紹:“陳燁、鄒明珂、鄭好好都曾在中山接受啟蒙訓練,但當時中山尚未建立滑板代表隊,因此他們注冊為惠州運動員。未來,我們希望能打造屬于中山的滑板梯隊體系。”

中山滑板生態:
潛力與挑戰并存
滑板作為極具年輕氣息的運動,正成為中山最具活力的新興體育項目。每當夜幕降臨,東區紫馬嶺公園南門的滑板場上,人影穿梭,輪聲呼嘯,一群滑手在燈光下切磋交流。
數據顯示,目前中山滑板愛好者已超過8000人,但符合標準的專業場地仍相對不足,全市僅有兩處較完善的公共滑板場。場地緊缺、設施老舊、管理待提升,成為滑板進一步普及的現實瓶頸。相比之下,惠州、東莞等地在滑板場地建設和賽事體系上已形成成熟模式,吸引不少滑手前往交流。
市政協委員、市教育體育局安全保衛科科長唐永辛曾在中山兩會提出《關于巧用人才公園建設大型場館打造中山滑板之城的建議》,倡議中山加大滑板人才培訓、賽事投入與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滑板運動環境。
據介紹,目前中山擁有“古滑”“探索者”“夏花”“有為”等多個滑板俱樂部,為不同水平的滑手提供交流和訓練平臺。其中,陳玩欽創辦的“古滑俱樂部”尤以碗池項目訓練見長
目前,市滑板運動協會正與本地學校、俱樂部聯動,重點發掘青少年滑手。協會已注冊約40名中山籍運動員,邀請多名省賽冠軍擔任教練。在即將舉行的2026年省運會備戰中,火琇實、蔡翊桐、黃靖童、麥梓熙等12名小滑手正組隊集訓,備戰即將舉行的2026年省運會。
中山市滑板運動協會會長譚海沅表示:“滑板少年們的成功,凝聚了家庭、教練和城市體育部門的共同努力。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掘青少年滑板人才,辦出更多賽事活動,讓中山成為一座自信堅韌、開放創新的滑板之城。”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