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中山晚稻收獲的時節,廣袤的田野一片勃勃生機,沃野糧倉里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南朗街道崖口村千畝稻田中,飽滿的稻穗裹著淺金與翠綠交織的外衣,首屆稻田咖啡文化節也在此拉開帷幕。另一邊,三鄉鎮首個“千畝方”稻田里的順迎農場里,500多畝晚稻也是金黃一片,鴨子在田里穿梭玩耍忙個不停,奏響了田園協奏曲。
站在順迎農場的阡陌之上,眼前已不再是往日零星散落的“巴掌田”。連片平整的土地向遠方延伸,規整的溝渠縱橫其間,現代化農機穿梭作業。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正是中山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核心,創新構建“管控嚴守、整治提優、融合增值”三位一體耕保體系,打響“田改”攻堅戰的生動縮影。
數據顯示:2022-2024年,全市耕地總量連續3年凈增長;2023-2024年,增長率穩居全省第一,耕地保護改革經驗獲全省推廣。截至目前,中山已劃定10.92萬畝整治區,制定并實施年度補充耕地計劃,恢復耕地2.36萬畝。一場關乎土地效能、農業未來與農民增收的深刻變革,正在中山這片熱土上靜默而又堅定地進行著。

全域整治,零散地塊“化零為整”
曾幾何時,中山的田野也面臨著與全國許多地區相似的困境。土地細碎化,成了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絆腳石”。“我家原先那幾畝地,分散在四五處地方,大的不過一畝多,小的就像個‘豆腐塊’。”民眾街道新建村村民黃伯坦言,澆水、施肥、收割,樣樣都費工費時,大型機械根本進不去,成本高,效率低。
零散的耕地分布,不僅增加了耕作難度和管理成本,更嚴重阻礙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發展。因此,改變土地“散、亂、小”的格局,提升耕地質量,釋放土地潛能,已成為中山農業突破瓶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田改”,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催生的產物。但對于中山而言,“田改”并非簡單的土地合并,而是一項涉及土地整合、基礎設施建設、經營模式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的系統工程。
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三鄉鎮在“田改”中通過“零散騰挪、連片整合”的模式,推動零散地塊、低效農用地連片整治提升,建設適宜耕種的連片優質耕地。三鄉鎮城市更新和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瑩介紹,三鄉通過優化零碎永久基本農田布局,使得零碎耕地圖斑數目減少了125個,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度提升19.72%,真正做到了“小田變大田”“差田變良田”。同時實現了地力提檔,通過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肥工程,配合溝渠路田一體化建設,耕地平均質量等級提升0.62個等級,為糧食豐產穩產筑牢根基。
三鄉鎮并非孤例。又如,民眾街道通過鎮屬國企中山火炬民眾經濟開發有限公司與村集體聯動,以“到期一批收回一批”“同村土地置換”的方式,逐步實現3900多畝農用地“統租統管”;大涌鎮以“小田并大田、多棚合一”為抓手,全面推行“統租統管”模式,實現了農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中山已恢復耕地2.36萬畝,新增“千畝方”3個、“百畝方”34個,連續兩年耕地總量增長率全省第一。
這背后,是中山對土地開發利用方式進行統籌優化,系統調整優化永久基本農田空間布局的生動寫照。截至目前,全市所有鎮街均已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12個鎮街已獲省批準開展,全市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墾造水田3727畝,有效增加優質的永久基本農田補劃資源。

全省首創,“送圖入村”破解用地迷局
土地是鄉村發展的核心要素,而復雜的土地政策、零散的權屬劃分,曾是鄉村干部謀劃發展的“攔路虎”。在這一過程中,中山始于機制創新與政策供給,通過“送圖入村”行動、“區域綜合統籌型”生態補償模式、全覆蓋“田長制”管理體系等方式,破解鄉村用地迷局。
“要是沒有這‘寶貝’,我們差點把公共服務用地當成建設用地用。”南朗街道崖口村黨委書記譚錦鹍的辦公桌上,放著《南朗街道崖口村土地利用圖》和《實施“百千萬工程”助力鄉村振興用地指南圖解》(以下簡稱“一圖一冊”)等資料。作為“百千萬工程”省級典型村,崖口村依托連片稻田發展農文旅產業,原本計劃在三塊建設用地上建設高端民宿和停車場,卻在拿到“一圖一冊”后發現用地性質不符。
“圖上清楚標注,擬建停車場的土地是公用設施用地,只能建消防、污水處理等配套;想建民宿的則是公共服務用地。”譚錦鹍說,在市自然資源局指導下,村里調整規劃,108畝公用設施用地改建成三條總長7.5公里的農路,解決游客與村民“爭道”壓力;26畝公共服務用地借助“點狀供地”政策,推動高端民宿項目。如今,崖口天藍色觀光棧道等基礎配套已完成,玻璃房輕餐飲配套即將投用,每到節假日,村內游人如織。
2023年,中山在全省首創“送圖入村”行動,向全市涉及耕地的258個村發放“耕地保護一張圖”。這套由市自然資源局研發的“一圖一冊”,也成為中山“田改”破解基層用地難題的創新舉措。市自然資源局通過整合土地現狀、規劃數據和衛星遙感資源,開發村級自動出圖模塊,實現土地信息“立等可取”和實時更新;《用地指南圖解》則將“進出平衡”“點狀供地”等復雜政策轉化為圖表化要點,讓村干部看得懂、用得上。
“田改”從來都不是一陣風,更重要的是建立長效機制。為此,中山印發了《中山市耕地集中連片整治試點工作方案》,出臺《中山市耕地保護專項規劃(2023—2035年)》,以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生態有改善、布局更集中”為目標,統籌各類耕地恢復潛力資源,劃定耕地集中整治區10.92萬畝。此外,還通過“田長制”“田券”等制度,建立耕地保護機制,促進區域資源互補。
為了切實提升鎮村和農民群眾保護耕地的積極性,讓保護耕地“不吃虧”。市、鎮兩級財政還共同安排資金落實對承擔保護任務者的縱向補償,同時開展生態受益鎮街和保護鎮街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搭建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相結合的“區域綜合統籌型”生態補償模式。同時,出臺《中山市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生態補償實施辦法》,提高普惠性補償標準,建立激勵性補償機制,獎勵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鎮街。2022年以來,全市已下達耕地生態補償資金1.86億元。

沃野千里,稻花香里說“豐年”
11月的中山,金浪翻滾,廣袤的田野上,機聲隆隆,晚稻大面積成熟開鐮,金黃的稻田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三鄉鎮順迎農場的500多畝連片稻田里,投放的鴨苗,實現“鴨稻共生”生態種植。“鴨子除蟲、堆肥,減少農藥使用,一畝田鴨子還能增收4000元。”農場管理人鄭杰雄介紹,相鄰的40畝稻田采用“稻鱉共生”模式,實現“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高效產出。此外,農場特意種植香根草生態除蟲,修建1.2畝蓮藕池作生態凈化池,讓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而在民眾街道的利生圍片區,2600多畝連片稻田中,1200多畝高標準農田實現了“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民眾經開公司副總經理饒波介紹,他們將河涌與魚塘的底泥晾曬加工成“肥泥”還田,既實現資源化利用,又滋養了土地。通過與省農科院合作推廣水稻密植技術,稻田畝產從承包初期的500斤提升至700多斤,部分地塊突破1200斤。
豐收的田野,不僅是物質的糧倉,更是三產融合發展新篇章。
大涌鎮通過系統整治,昔日低洼易澇的零散地塊蝶變為集中連片的高產良田,并結合典型鎮、典型村的創建,強化人居環境整治與風貌規劃,打造具有隆都特色的典型村連片風貌帶,不僅破解了碎片化管理難題,還推動耕地保護向生態價值與文商旅價值的深度轉化。沙溪鎮整合2.4萬畝農地資源,通過“1+2+3”產融合模式,推動農業提質、鄉村煥新,將“半城半田”的地理優勢轉化為城鄉互哺的發展勢能。而南朗街道崖口村圍繞富硒稻谷示范基地,打造稻田風情街、煲仔飯街、海鮮食街、東堤集市等特色景點,通過“富硒大米”產業化、鄉村旅游規模化實現富村富民。
由此可見,將耕地保護與農文旅融合發展相結合,不僅能推動耕地高效保護利用,還能實現產業升級與富民強村共贏。
一組數據也足以證明,2024年,中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9元,增長5.1%。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4:1,連續11年保持全省最小。三鄉鎮、民眾街道等試點區域,村集體收入均實現增長。如順迎農場通過規模經營和生態養殖,年收入達到400多萬元,遠超之前的多個小田,提供較高的土地租金;塘敢村打造仙蘿田園文旅綜合體,打響“塘敢蘿卜”區域品牌,并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發展研學旅游,該村游客量兩年增長212%,帶動了鄉村游、研學游、親子游、農耕體驗游等多元業態蓬勃發展。
夕陽西下,中山的田野被染成金黃。從空中俯瞰,規整的田塊、縱橫的道路、完善的溝渠,構成了一幅現代農業的壯美畫卷。“田改”改變的不僅是土地形態,更是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在這場深刻變革中,中山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僅整出了良田美景,護住了發展根基,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統籌: 吳森林 隋勝偉
編輯 張倩?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