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十五五”規劃指出,提高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水平,推進服務業數智化。
歷經三十多年發展的國家高新區在發展服務業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火炬高新區”)系1990年由科技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具有海、山、河、林、田旅游資源富集、產業基礎雄厚、文化歷史悠久、城鄉環境優美等特點,文旅產業發展基礎好。中山市委、市政府賦予火炬高新區“打造深中一體化融合發展主陣地、全市創新發展主引擎、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上當先鋒、作示范”的目標定位。火炬高新區應發揮“灣區橋頭堡、融深第一站”的獨有優勢,將文體旅商協同作為重要抓手,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一、產城融合發展,構建“三生一體”新格局
文體旅商協同、產城融合發展是火炬高新區從“產業園區”向“綜合城市功能區”轉型的關鍵,是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推動城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在空間規劃、功能布局、城鄉協同上“出亮點”。在城市規劃中,預留并有機嵌入文化中心、體育場館、綠地步道等設施,避免產業區與生活區的機械隔離。
從火炬高新區地理風貌、產業結構、城鄉分布、人文底蘊等綜合因素來看,文體旅商融合發展,在空間布局上可實施“南山北水”“江河湖海”“產城融合”三大發展方向。“南山北水”即依靠南部山體分布,結合文旅資源優化華佗山、大環、江尾頭、西椏、大嶺等南部鄉村發展,發揮大環呂文成粵樂、中山頤康中心等品牌優勢促進“銀發經濟圈”發展。“江河湖海”即用好“長江水庫”風景帶、小隱涌、得能湖、橫門水道出海口等自然風光,結合“水改”、火炬高新區民眾街道全域水經濟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等,打造以“水”“城”相融為主題的火炬高新區“綠色經濟長廊”。“產城融合”即優化產業園區、城市配套,提升產城品質。比如科技新城與周邊產業園區在科技服務配套、總部經濟等方面發力;濠頭片區用好城市商圈密集、人口流動量大、服務業基礎好、歷史人文底蘊深厚、交通基礎完善等優勢打造“人文經濟圈”。
結合上述三大主要發展方向,可進一步細化項目創意。例如,在科技園區周邊建設口袋公園、特色書吧或咖啡廳,滿足市民“十分鐘休閑圈”需求。實現交通網絡無縫連接,完善區內公共交通,串聯主要產業園區、居住社區、商業綜合體和旅游景點,打造便捷的“慢行系統”。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整合區域內旅游項目,打造“生產單元”向“生活共同體”轉型的樣本。
二是在服務共享、人才關懷、一流品質上“顯溫度”。例如,開發針對高新區企業員工的“文旅體福利包”,與區內景點、體育館、文化場館合作,提供專屬折扣或團建服務,為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軟福利”。引入或建設與高新區氣質相匹配的文體設施,如科技美術館、數字圖書館、智慧體育館等,滿足高素質人才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文體旅商聯動,打造多元業態融合生態
打破文體旅商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體興旅、以商促融”的聯動格局。
一是“文化+旅游+商業”聯動。中山商業氛圍濃厚,同時也不失文化氣息。例如,依托高新區現代、科技的城市風貌,打造“科技藝術街區”“創意設計園區”,引入設計師品牌、特色餐飲,定期舉辦街頭藝術、科技燈光秀等活動,使其成為游客和市民的打卡消費地。挖掘高新區“火炬”精神、創新文化等元素,開發主題文創產品,將文化影響力轉化為消費力。
二是“體育+旅游+商業”聯動。高新區要以正在火熱進行的“十五運”為契機,整合“光BA籃球賽”,“廠BA”以及區內“非遺”活動,并積極舉辦濱江迎新跑等與高新區調性相符的賽事,通過賽事聚集人流,帶動酒店、餐飲、交通、購物等消費。
三是“節慶+會展+商業”聯動。利用高新區的產業優勢,舉辦專業展會、論壇和產品發布會,并為參會者提供配套的工業旅游、城市微度假線路,聯動商圈促銷,延長消費鏈。
三、凸顯在地基因,深挖文化IP賦能品牌建設
文化傳承與轉化是豐富文旅內涵的重要抓手。火炬高新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咀香園杏仁餅制作工藝、醬油釀造技藝(中山醬油釀造技藝)、扒禾桶等9項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和107處不可移動文物。要多舉并施,呵護和培育根植于中山及火炬高新區的獨特文化土壤。
一是挖掘與活化“僑鄉文化”。以呂文成粵樂文化為核心,開展粵樂演奏培訓、藝術展演等系列活動。同時,修復張惠長故居、碉樓群等文化地標,形成“碉樓載體+生態基底”互補的特色村落活化范式,將在地文化基因轉化為區域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旅游引力。
二是融合嶺南水鄉特色。民眾街道是廣東重要的香蕉種植和生產基地,要結合產業特色進行生態治理和景觀提升。例如,沿岸建設濱水綠道、親水平臺,發展槳板、皮劃艇等水上運動,形成“運韻交融”的獨特城市景觀。
三是生動講好“火炬高新故事”。將高新區從一片農田發展為國家級高新區的奮斗歷程,以及區內明星企業的創新創業故事,通過紀錄片、書籍、沉浸式戲劇、城市展覽館等方式進行藝術化呈現,增強區域的文化厚重感和民眾認同感。
四、創新工業旅游,從“制造”到“智造”體驗升級
工業旅游是高新區最具差異化的旅游資源,是實現“產區”向“景區”轉變的完美路徑。
一是豐富工業旅游產品矩陣。例如,依托“灣區光谷”“灣區藥谷”“灣區智谷”產業品牌,設計“科技工廠參觀+未來產業體驗”工業旅游線路,如無人機操控和低空經濟模擬場景。與明陽智能、聯合光電等龍頭上市公司合作,適當開放部分可視化生產線、產品展示中心,讓游客感受中山高端制造的魅力。
二是提升工業旅游體驗感。依托咀香園、廚邦醬油等工業旅游景點,開發DIY體驗項目,將傳統工藝轉化為可感知的消費場景。設立互動體驗區,將高科技產品進行“微縮化”“趣味化”開發,如衛星模型、芯片鑰匙扣、健康檢測體驗包等,作為獨特的旅游紀念品和城市文旅“新名片”。
五、提振消費能級,構建“文旅+”消費新場景
所有文體旅商融合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激活市場、促進消費、帶動發展。
一是打造“全域全時”消費場景。例如,針對大灣區短途游客,設計一日游、兩日游套餐,開發“高新區微度假”“周五下班到中山”等專項產品,整合工業旅游、文化體驗、特色餐飲和精品住宿,提供一站式消費解決方案。推出“深圳總部+火炬基地”跨城文旅線路,承接深圳外溢消費流量。發揮現代制造業優勢,發展好生產性服務業。
二是政策引導與市場激勵“雙管齊下”。針對特定時段和人群發放文體旅專項消費券,直接刺激消費。以中山美食為核心吸引點,打造特色美食集聚區,點亮火炬“夜經濟”,利用公園、廣場、商業街區,打造“夜間燈光秀”“周末音樂派對”等項目,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中山火炬高新區文體旅商高質量融合發展核心路徑是以“產城人融合”為基底,以“文旅體商聯動”為引擎,以“凸顯在地基因”為靈魂,以“工業旅游”為特色王牌,最終實現“提振消費”與城市品牌提升的目標。通過這一系列系統性的舉措,火炬高新區將不僅能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引擎,更能成為一個有溫度、有魅力、有活力的現代化科技人文新城。
作者分別供職于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和中山日報社
編輯? 張倩?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