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第一中學,教室里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聽課生”。11月6日,中山市華僑中學的教師們跨越千里,坐在六枝一中的教室后排,認真聆聽當地教師授課。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課堂細節,眼神中滿含對教育交流的期待。這是粵黔教育幫扶中最生動的畫面——講臺上,兩地教師同課異構;課堂外,教育理念交融共生。
近五年來,這樣的場景在六盤水市21所結對學校中不斷上演,用知識與溫情書寫著教育幫扶的動人篇章。

同課異構,山海相連的課堂
早晨8時,記者來到六枝一中校園時,瑯瑯書聲回蕩在教學樓間。中山華僑中學的15人教師團隊抵達后,立即投入“同課異構”觀摩交流活動。沒有繁復的歡迎儀式,只有教育者之間的真誠對話。
教室里,華僑中學的教師們坐在臨時加設的凳子上,專注記錄教學環節,細致觀察課堂互動。示范課環節,中山教師以全新的教學設計,展現了不同的教學思路,贏得了當地教師的點頭認可。
“中山老師把復雜的知識點分解得特別清晰,解題思路讓人眼前一亮。”課間接受采訪時,高三八班韋凱同學難掩興奮。“昨天知道廣東的老師們要來,我特意預習了課程,希望得到最大的收獲。”
中山市華僑中學校長周紅梅和六枝一中的校長們在校園里邊走邊聊,深入交流管理經驗。“這是我們第二次來到六枝,帶來的都是年輕骨干教師。”她表示,“幫扶不僅要‘輸血’,更要幫助建立‘造血’機制。通過長期一個月、短期三五天的交替幫扶,我們要把高效課堂的理念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從“輸血”到“造血”的蝶變
創建于1960年的六枝特區第一中學,如今正迎來發展的新篇章。這所有著231名教師、58個教學班的老校,在粵黔教育協作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四年的幫扶之路,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山水相連的教育情懷。”六枝特區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宋家浩動情地說。自2021年8月與中山華僑中學簽訂幫扶協議以來,兩校的交流已超越簡單的物資捐贈,延伸到學校管理、文化建設、課堂教學等各個層面。
令人欣喜的變化正在發生。校長王麗莉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結對前學校本科升學率在20%左右徘徊,2023年提升至50.09%,今年達到73.1%,在全市同類學校中排名第二。“這些數字背后,是華僑中學送來的百余場示范課、專題講座,是兩地教師超過百人次的深度交流,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

教育幫扶的六盤水實踐
六枝一中的生動實踐,只是中山與六盤水教育協作的一個縮影。2022年,中組部啟動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行動以來,中山和六盤水兩地21所結對學校共同描繪著一幅“教育扶智”的壯麗畫卷。
在六盤水市第八中學,“中山班”“陽光班”的學生們在廣東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習成績顯著提升。2025年,該校高考本科上線率較2021年增長28.5%,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幫扶成果。在其他結對學校,中山派駐的校長、教師帶來先進管理經驗,六盤水派往中山跟崗學習的教師則帶回了嶄新的教育視野。
這種“雙向奔赴”的協作模式,不僅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更激發了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最初的物資援助,到如今的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粵黔教育協作正在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
編輯 袁鳳云?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程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