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南朗街道沖口村,稻田邊的“沖咖啡”文旅驛站里,米乳咖啡的醇香伴著游客的朗朗笑聲飄散開來。這杯融合本地米漿與咖啡的特色飲品,是90后設計師、沖口村文旅項目主理人胡卓權為鄉村量身定制的“文化密碼”,如今已成為本地社交網絡上的“網紅打卡點”。
帶著對藝術設計的熱愛與對鄉村的情懷,2019年,胡卓權告別都市,回到稻浪翻滾的鄉村。從成功改造南朗舊車站,到組建年輕化鄉村文旅運營團隊,他以“文化賦能+在地運營”的雙輪驅動,讓鄉土閑置資產“活”起來、傳統文化“潮”起來、青年人才“聚”起來,在南朗街道乃至中山這片熱土上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故事。

從都市設計師到鄉村“追夢人”
來自中山市沙溪鎮的胡卓權,自幼受家中印刷廠生意影響,對印刷品藝術與平面設計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份童年埋下的熱愛,為他日后的職業選擇與創業方向埋下伏筆。2019年底,他聯合兩名志同道合的中山青年,組建鄉村文旅項目運營團隊。
“最初的項目是南朗舊車站的舊改項目。”胡卓權介紹道。對于土生土長的中山人來說,南朗舊車站,曾是南朗街道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輝煌標志。但隨著時代發展,這座車站逐漸被遺忘,變得荒蕪。
2024年8月,由舊車站改造的南朗街道青年創業園(以下簡稱“南朗青創園”)正式開張運營,憑借優質的孵化環境,目前已成功培育多個創業項目。

讓閑置資產變身文化載體
“鄉村的閑置物業不是‘包袱’,而是待激活的文化資源寶庫。”胡卓權認為。今年3月,胡卓權負責對南朗沖口村內15處閑置物業和土地進行連片開發,首期項目“沖咖啡”文旅驛站的落地,標志著這一戰略邁出關鍵一步。
走進這家藏在稻田邊的咖啡店,處處都能感受到“鄉村專屬”的巧思:主打產品“米乳咖啡”,將本地大米磨漿融入咖啡,讓傳統農產品煥發新滋味;墻面裝飾畫是藝術家或者學生寫生原創的沖口村風光畫;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南朗街道各村落系列文化叢書,也大大方方展示著,引導訪客閱讀;陳列架上,刺繡荷包、非遺冰箱貼等文創產品錯落擺放。
更讓人暖心的是,這些文創作品有一部分出自殘疾人創作者之手——游客買下一件,收益便直接反哺創作者。胡卓權介紹,“咖啡區旁邊特別劃分了藝術創作區域,創作者們可以隨心所欲在此專心進行創作,提供詩意、舒適的環境,成品可以放在文旅驛站和線上寄售,所有收益回饋給文藝或者殘疾人創作者。”由此形成“設計生產—平臺銷售—收益反哺”的公益閉環。
胡卓權表示,2025年,鄉村運營項目落地沖口村后,建立了文旅資源交流平臺,為許多藝術家和公益組織提供交流平臺,為藝術工坊生產的產品提供銷售渠道,同時也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動力。“南朗街道其他4個村子的文創內容也搬到這個平臺共同展示,形成了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過去村里的閑置房只是堆雜物的地方,現在成了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文化窗口。”胡卓權介紹,目前15處閑置資產已有20%投入使用,除“沖咖啡”文旅驛站外,鳳儀書室等歷史建筑正改造為“鄉村創意孵化器”,風水林池塘邊的研學步道也在推進,計劃開展自然教育、非遺體驗活動,“我們計劃把分散的資源串珠成鏈,打造‘餐飲消費—文化體驗—研學教育’的完整產業鏈。”
此外,在胡卓權的牽線搭橋下,“沖咖啡”文旅驛站還與南朗青創園頻繁聯動,成為南朗青創園線下創業資源交流的重要場所。

傳統文化“潮”起來
“鄉村文化、傳統非遺不該‘躺’在展柜里,要讓它看得見、帶得走、能傳播。”這是胡卓權深耕鄉村文化活化的核心思路。自2019年起,他帶領團隊深度參與南朗街道眾多非遺項目活化,已交出亮眼答卷:為華照木龍設計動態展示方案,讓百年舞龍民俗成為文旅打卡項目;為翠亨大道文化街繪制主題壁畫,將中山名人故事搬進街頭;連續三屆策劃南朗街道開漁節,用現代舞臺設計呈現漁民文化,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
IP設計則成為鄉村文化“出圈”利器。針對大灣區地區的鄉村缺乏專屬文化符號的痛點,胡卓權發揮其設計師動能,帶領團隊推出一系列3.5萬元高性價比IP服務套餐,涵蓋形象設計、16個動作表情包及文創打樣。截至目前,已為佛山、江門、深圳等周邊城市近30個村落或項目打造專屬“文化代言人”。“讓鄉村文化從‘靜態展陳’變成‘動態傳播’。”胡卓權舉例,此前團隊為“火炬開發區團工委”所設計的IP表情包上線半個月,下載量便突破5000次,“傳統內容+現代形式”的反差設計,讓鄉村文化“圈粉”無數年輕人。

讓青年成為鄉村振興“新生代”
胡卓權返鄉創業的選擇,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響應。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要讓人才回得來、留得住、能成長。”這是胡卓權常掛在嘴邊的話。作為從城市返鄉的“帶頭人”,他深知人才對鄉村的意義——2019年,他放棄東區街道的設計工作,來到參與南朗舊車站改造,此后便扎根鄉村文旅領域,如今,他正用自己的經歷吸引更多青年返鄉。
“我認為推動鄉村振興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對家鄉的榮譽感。”在沖口村項目推進中,胡卓權始終堅持運營的“在地化”原則:咖啡師、文創銷售員等崗位優先面向沖口村及南朗街道青年招聘,運營管理崗則側重吸納有鄉村成長背景的設計、策劃人才。“家鄉情懷、文化認知、成就感,這三點是鄉村企業留住人才的核心。”如今,已有20余名南朗街道返鄉青年加入團隊,80%為中山本地戶籍,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的“新生代力量”。
為夯實人才根基,胡卓權還搭建起“產學研協同”平臺,為非遺傳播落地打通渠道。目前,團隊與沙溪理工學校深度合作:一方面將該校非遺手工教學資源引入鄉村研學,讓學生在剪紙、陶藝課程中傳承技藝;另一方面借助學校3D打印專業優勢,解決IP手辦、文創產品生產打樣難題。他透露,正積極對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等本地高校,計劃開設“鄉村文創設計”定向課程,為鄉村輸送更多專業人才。
從城市設計師到鄉村文創項目“運營官”,胡卓權的腳步從未停歇。他的愿景很清晰:“未來要把沖口村打造成‘藝術家部落’,讓閑置農房變成‘前店后坊’的體驗空間,游客既能買文創,還能親手制作,真正從‘觀光者’變成‘參與者’。”
【欄目統籌】黃啟艷 廖薇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朱暉?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