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十五運會”)盛大開幕的焰火將照亮夜空。車流繁忙的深中通道旁,位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市,也敞開城市之窗,迎來屬于自己的活力時刻——
這里,有賽場:承辦棒球、壘球等重要賽事;這里,也有一座向世界全面敞開的“城市展館”:深中通道的車流,如同奔涌的動脈,為這片熱土注入灣區活力;在十五運會的聚光燈開啟之前,這座城市正在推進一場集成式改革的煥新。

這場煥新,籌備已久。在廣東省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之際,中山市認真落實省委部署,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攬,以“工改”“水改”“田改”“技改”等八項集成式改革為引領,把“不可能”之難變成“一定能”,讓“行不行”之問變成了“一定行”。
近年來,中山以“工改破局、水改攻堅、田改固本、技改賦能、教改育才、醫改惠民、城改提質、媒改聚勢”的系統工程,集成了一場城市發展的深層變革——
產城空間擴容,好項目大項目有了新的發展天地;河涌水質變清,美麗河生態河經濟河涌現;沉睡土地被喚醒,連片沃野繪新圖;創新動能迸發,智能智造引領產業躍升;教育均衡提質,棟梁之材茁壯成長;醫療資源下沉,健康福祉普惠于民;老舊小區煥新,城市記憶溫暖延續;媒體深度融合,城市故事傳唱四方。
此刻,中山不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更是情感與體驗上的“價值主場”。它用一場集成式改革實踐,向世界發出最誠摯的邀請:來這里,遇見的不只是風景,更是一座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煥然一新的蓬勃氣象與無限可能。

向空間要未來
一場破除藩籬的土地革命
10月30日,中山三季度經濟數據出爐。中山工業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增速不僅較上半年提升0.7個百分點,更領先全省1.6個百分點。
這看似簡單的百分點躍升,正是該市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下稱“工改”)賦能產業的直接印證。

這份韌性,源自一場持續三年多的自我革命——一場向存量土地要發展空間的“工改”攻堅戰。近年來,中山市直面早期形成的大量碎片化、污染高、隱患多的單層鋅鐵棚廠房,以“工改”作為關鍵一子,激活“百千萬工程”新戰局。
面對早期形成的碎片化鋅鐵棚廠房鎖住的發展咽喉,自2022年開始,中山以“工改”為關鍵一招,掀起了一場向存量要增量的“空間革命”,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戰場。
這是發展思路的根本轉變。摒棄“攤大餅”式的路徑依賴,中山毅然向低效土地“開刀”,昔日鋅鐵棚倒下之處,今日產業新城正在拔節生長。
這是政策體系的自我革命。通過“工改”,中山清理113項舊政策,出臺87項新策,刀刃向內破除審批堵點,將步驟從12個壓縮至6個;創新十大改造模式,以“單一主體歸宗+連片獎勵”等方式,破解“產權散亂”的頑疾。
這是發展動能的深刻重構。中山“工改”,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而是精準的“騰籠換鳥”。2022年以來,中山累計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5萬畝,項目容積率從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工改”載體去化率超81%,預計新增投資近2000億元,集體物業價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2024年全市工業園火災次數比2021年下降30%。
中山市東鳳鎮民樂社區和合工業園改造前后對比。
新廠房、新園區落成,不能“曬太陽”。對此,中山推動“工改”、招商兩大指揮部聯合成立“工改”招商組,市鎮與“工改”項目方形成合力,探索總結以地招商、以房招商、以商招商等經驗,加快強鏈補鏈延鏈,助推改造企業靈活招引產業鏈上下游。例如,東鳳鎮潘富華“工改工”項目通過“自用+出租+分割銷售”模式,成功吸引家電制造、五金配套等領域的規上企業入駐,實現從核心部件生產到整機裝配的家電產業鏈垂直整合,改造后預計年產值不少于15億元。
發展,總是在突破空間的桎梏中開辟新局。中山“工改”改掉的,是低效落后的舊產能;改出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今年三季度,該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2.2%,穩穩擎起半壁江山;高技術制造業更是以19.2%的高增速強勁攀升,占比達18.4%。
還碧水于人民
一曲系統治理的治水長歌
每逢節假日,中山“水鄉”格外熱鬧,游人絡繹不絕。
“很難想象,之前這里的河水都和寫字用的墨汁一樣。治理后不一樣了,水里有魚在游,村里環境變美了,來參觀的游客也多了起來。”中山板芙鎮里溪村村民黎雪嬌笑著說:“我們里溪村人感到很自豪。”
從“墨汁”到網紅打卡點,其中蘊含了一場由表及里、覆蓋城鄉的水污染治理攻堅戰。

這是一段嶺南水鄉之殤。四年前,一條條讓人避而遠之的“芝麻糊河”、令人掩鼻的“發瘋涌”,將嚴峻的生態考驗擺在中山面前:中山河網密布,因人口密集、發展方式粗放等原因,水污染十分嚴重。
這是一曲蕩氣回腸的治水長歌。四載春秋,上千日夜,中山以“壯士斷腕”的決絕、“刮骨療毒”的勇氣、“系統治理”的智慧,在擁有上千河涌的密布的水網上,系統、科學、果決地打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治水攻堅戰。
治水,檢驗著城市治理的智慧與擔當。面對106條主干河涌的治理重任,中山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打響了一場治水攻堅戰,讓嶺南水鄉重現碧波蕩漾。中山將治水作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雙掛帥,市領導分片包干,400名干部下沉一線。改變“完工才審計”的慣例,提前開展全面審計,重拳整治工程領域沉疴,實現“投一分錢見一分錢的效果”,確保治一條成一條、治一片成一片。
這是系統思維的成功實踐。中山創新“城鄉一體、六污同治”模式,統籌工業、生活、農業等六大污染源治理。“工改”與治水聯動推進,從源頭上治水、治污。
經過四年奮戰,中央生態環境督察下達的水污染治理整改任務已全面完成,全市累計新建污水管網7000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02萬噸/日;全市水質指數較2021年改善55.8%,百條主干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催生水經濟項目投資超500億元,重現河岸空間1.8萬畝,一條條美麗河、生態河、經濟河融入城鄉。中山的河長制工作、農污治理、海綿城市建設也連續獲評優秀,形成了可復制和推廣的“中山經驗”。

從“四個一體、六污同治”的中山之治,到“萬人會戰、日夜兼程”的中山速度;從群眾“避之不及”到“親水樂水”的民心回暖,再到白鷺重返江河的生態回歸……今日中山,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成為屢上央媒頭版頭條的全國樣本。
2025年春,中山吹響新號角,推動治水工作從消除黑臭的“達標治理”,向人水和諧的“品質建設”跨越。今年,該市已建成一批美麗幸福河湖,讓河涌都成為市民的休閑客廳、生態廊道;到2027年,將全面建成“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美麗幸福河湖體系,讓美麗幸福河湖轉化為美麗經濟,讓生態優勢成為發展優勢。
聚動能以爭先
一輪創新驅動的產業躍遷
11月1日,中山企業家日如期而至。
與以往不同,今年中山尤其聚焦“專精特新”企業。
為何聚焦專精特新?這是中山的“答案”與“底氣”。
中山的基因在制造,中山的底盤在“中小微”。專精特新企業,內核就是科技與創新。近期,工信部公示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山19家企業入選,新認定數居全省第6位,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中山以“技改”為核心,聚力打造“4+6+N”現代化產業集群,在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奮勇爭先——
傳統產業涅槃重生:安排50億元支持企業數智化轉型,規上企業轉型率近90%,居全省前列。建成世界級“燈塔工廠”1個,國家級綠色工廠18個,帶動超萬家企業“上云用云”。實施生產性服務業倍增計劃,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新興產業扎根生長:中山聚焦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前瞻布局低空經濟、納米材料等未來產業,推動產業版圖的擴容提質。2025年1-8月,全市簽約相關新興產業項目投資額占比達46.6%。其中,康方生物新藥入選工信部首批生物制造標志性產品,明陽集團穩居全球海上風電創新首位。
創新生態正在系統培育:通過出臺《中山市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中山為創新“加碼”,R&D經費投入連續三年超百億元;累計投入約70億元,建成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等4家高水平平臺,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孵化體系,讓科技成果有了“轉化土壤”。
扎實的產業基礎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有了全新的產業動能:據統計,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近3000家,數量穩居全省第六;2024年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升至52.5%和18.2%。在39個工業大類中,中山的“產業圖譜”已覆蓋33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配套最完整、最便捷的城市之一。

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深中創新協同進一步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構建起了“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模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山的專精特新企業正以科技為帆、以創新為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闊海域中揚帆遠航——
它們不僅是中山制造業的“硬核力量”,更是這座制造業名城在新征程上最堅實的底氣。
優品質以蝶變
一場城市再造的空間煥新
城市更新,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山創新構建“四大機制”,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微更新,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讓歷史街區再現風華。
這是城市治理的精細變革。在規劃設計方面,中山建立“市級統籌—鎮街實施—社區協同—項目落地”四級聯動機制,市鎮高效聯動有力破解改造過程中重大難點堵點問題。聯動機制開啟后,政企合作創新出多樣的改造模式,例如探索老舊小區改造與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市屬國企投資運營深度融合的“三位一體”模式,通過深化國企內部循環,深度參與項目運作,有效降低綜合成本,破解建設成本高與收益率低的難題。

與此同時,中山構建政府引導、企業助力、社會參與的改造新格局,出臺《中山市城中村微改造先行先試工作指引》,建立“事后獎補”機制,由市級財政對改造項目給予30%專項補助。“十四五”期間累計開工改造401個小區、完工169個,惠及超8萬戶居民;2025年新開工149個,完工48個,超額完成階段性目標。
中山還推動古城煥新,孫文西路的改造,以“修舊如初”的繡花功夫,展現了該市城市改造的另一面匠心:以“修舊如初”的匠心,讓百年騎樓的雕花窗欞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長廊。據統計,今年國慶假期前7天,孫文西路步行街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
一條通道,穿越珠江,重塑大灣區經濟地理;一座古城,聯通古今,迎來命運的全新轉折。
不僅僅有香山古城、孫文西路,從城鎮到鄉村,一片片被空置的舊建筑、老空間被盤活:南朗街道崖口村舊電廠得以“重生”,板芙鎮百年僑房萌發出創意業態,東鳳鎮穗成文旅驛站更是游人如織……
如今的中山,不僅是一座傳統的制造業城市,也是一顆鑲嵌在大灣區西部的明珠,一個具有800多年積淀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隨時在田園風光和現代繁華之間切換的文旅勝地:國際棒壘球中心內,承載著“熊貓精神”的棒球劃出有力弧線;環五桂山的鄉村里,稻田音樂會與傳統非遺正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共鳴。

從老城復興到新區崛起,從商業巨擘落戶到鄉村美學再造,中山以“賽、城、人”的深度融合,重塑為一個可感知、可品味、可沉浸的文旅新地標。
惠民生以聚力
一份溫暖厚實的幸福賬單
民生,是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山在田改、教改、醫改、城改、媒改等領域協同發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書寫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耕地,是發展的根基,更是未來的希望。中山以“田改”創新,構建起“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格局,科學劃定10.92萬畝耕地集中整治區,恢復耕地2.36萬畝,新增“千畝方”3個、“百畝方”34個。耕地總量連續三年凈增長,2023年、2024年增長率穩居全省第一,為高質量發展筑牢綠色屏障。
教育是百年大計。中山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首創“自主淘寶式”課后服務,“天天動起來”運動模式讓學生體質合格率達99%以上。新高考機制下,中山特控上線率等三大指標連續四年位居全省榜首;近年來完成123個公辦學校建設項目,增加學位6.34萬個。
健康是民生之基。中山深化醫改連續三年省級考核第一,互聯網醫院達20家,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超24萬次,“一次掛號管三天”惠及16萬人次;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市中醫診療量占比從18%躍升至31%。
輿論是精神紐帶。中山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組建文旅集團,推動“傳媒+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美麗鄉居”數字平臺,賦能鄉村振興。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四年來,中山以集成式改革破解“成長的煩惱”,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的深刻轉變。生態環境根本性扭轉,空間形態系統性再造,產業動力持續性重構,城市精氣神全方位提振。
改革永遠在路上,創新永無止境。從“工改”破局到“水改”攻堅,從“田改”固本到“技改”賦能,中山的改革實踐雄辯地證明:唯有堅持系統觀念,加強改革集成,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破浪前行。
在新時代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總能在基層找到生動而深刻的答案。四年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對于一片志在復興的熱土,卻足以書寫一段重塑城市精氣神的壯麗篇章——
中山,這片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熱土,將繼續以改革闖出新天地,以創新塑造新優勢,以奮斗奪取新勝利。
編輯 袁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