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山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獲悉,2024年度中山好新聞評選結果揭曉,中山日報社表現亮眼,共有102件作品脫穎而出——其中特別推薦作品27件、推薦作品42件、入圍作品33件。作品類型涵蓋通訊、新聞專題、消息、系列報道、融合報道等多元形態,形式新穎、內容扎實,集中展現了主流媒體在重大主題宣傳、社會民生關切及輿論引導中的責任擔當。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是中山日報社過去一年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耕時代命題的生動注腳。圍繞中心大局,報社推出一系列緊扣熱點、直抵人心的報道,在社會引發廣泛共鳴,更以多元視角詮釋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與使命感。
在“百千萬工程”的宏大敘事中,中山日報社以微觀視角切入,推出《“草帽書記”有了600名農村親戚》《非遺文創+親子研學 僑房活化密碼》《農房·新貌》《農田有了“托管班”》《“消失”17年,中山麻鴨“找”回來了》《百千萬奇遇記 |這個村,太不村了!》等多種類型的報道。這些作品不局限于宏大數據,而是通過“草帽書記”與村民的溫情聯結、僑房活化的創新路徑、傳統農業的現代轉型等具體場景,鮮活呈現鄉村發展的新貌與實效。既讓市民直觀感知“百千萬工程”如何改變生活,更以生動案例激發社會參與熱情,為工程推進凝聚共識、營造氛圍。
作為中山融入灣區的“黃金通道”,深中通道的建設與通車牽動全民目光。中山日報社以全媒矩陣發力,推出《建設深中通道的2700多個日夜,我們一起——守望中華白海豚》《3D深中通道元宇宙“幻海云橋”》《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解碼深中通道“皇冠上的明珠”》《上橋了!深中通道正式開放社會車輛通行》等報道,既回溯建設者守護生態、攻克技術難關的艱辛,也以院士解讀等形式揭秘工程背后的科技智慧;特別是通車當日的新聞直播,以實時畫面帶市民“身臨其境”感受車流奔涌、歡呼雀躍的盛況。這些報道不僅滿足了公眾對家鄉發展的信息渴求,更以強烈的情感共鳴提振城市自信,讓中山“灣區樞紐”的形象更立體、更鮮活。
去年,中山體育健兒在奧運賽場與全國“村BA”中屢創佳績,報社緊扣這一熱點,推出《中山陳藝文奧運奪冠》《奧運健兒陳藝文、汪雪兒回中山系列》《跳水運動員陳藝文:從“坐不住”到“穩得很”的斜杠奧運冠軍》《中山健兒 奧運奪冠》,以及《全國“村BA”廣東省賽決賽,沙溪隊奪冠系列報道》《沙溪隊蟬聯全國“村BA”冠軍:一顆籃球正轉動產業“大球”》等報道。作品既聚焦運動員的拼搏故事,展現“敢拼敢贏”的體育精神,也延伸挖掘“村BA”背后的產業聯動效應,將賽事熱度轉化為城市關注度。這些報道不僅點燃市民的自豪感,更以體育為媒,豐富了城市精神文化內涵,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
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重要節點,中山日報社經過精心策劃,推出了《岐澳相連 共生共榮》《澳門岐遇記》《一條“運魚路”牽起兩地情》《中山首位澳門籍執業律師:實現粵港澳三地法律服務“軟聯通”》等報道,從人文交流、經濟合作、法治協同等多維度,展現中山與澳門的深厚聯結。這些作品既講述了“一條運魚路”串起的民間情誼,也記錄了澳門律師在中山執業的制度創新,以小切口折射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時代大勢,既增進了兩地民眾的情感認同,也為中山深化區域合作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從“百千萬工程”的田間地頭到深中通道的建設現場,從奧運賽場的拼搏瞬間到岐澳合作的暖心細節,這些獲獎作品共同勾勒出中山高質量發展的立體圖譜。它們的背后,是中山日報社記者編輯們踐行“四力”的堅守——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鏡頭捕捉溫度,用文字傳遞力量,方能打造出有深度、有共鳴的新聞精品。
中山日報社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為中山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同時,也將以此次獲獎為契機,進一步激勵全體新聞工作者牢記使命、奮發有為,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
據悉,2024年度中山日報社同時有11件獲得2024年度“廣東好新聞推薦作品”。
編輯? 張英?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