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籃球項目女子18歲以下組比賽進入第二個比賽日。中山市體育館內,運動員們激烈角逐;館外,身著紅色服裝的城市志愿者忙碌穿梭,成為賽場外的一道風景線。來自香港的鄧念慈,正是這抹“志愿紅”中的一員,這是他投身中山賽區志愿服務的第一天,賽前一小時便到崗,指引觀眾方向、規范停車秩序、協助票務查驗,忙得不停歇。

從急救專家到志愿先鋒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在賽場外默默服務的志愿者,有著數十年急救領域的專業積累。在香港,他曾是醫管局鄧肇堅急癥科訓練中心導師,同時兼任圣約翰救傷會急救講師及AED導師、紅十字會急救講師,還擔任過香港緊急應變醫療學會課程發展總監。早年間,他曾任香港童軍總會救援項目總監,創辦救護隊并參與編寫急救手冊,足跡遍布各類救援現場與急救課堂。
從1986年起,他以急救學講師的身份扎根一線,陸續考取了歐美、香港、北京等多地的急救導師證書。這些年里,他曾用心肺復蘇法和除顫儀救下過梗塞老人;更讓他欣慰的是,不少當年受教于他的孩子,長大后也能用學到的急救知識幫助別人。“把知識傳給更多人,讓他們去幫別人,就像我自己幫了人一樣。”這份簡單的想法,讓他在公益路上走了幾十年。
這份熱愛,讓鄧念慈的腳步跨越了地域。退休前,他曾連續十年為江門等地的救護隊提供急救教育推廣服務;2015年在中山置業,2019年正式退休后定居于此,亦把志愿之心扎根在這片土地。此次在十五運中山賽區,他不再站在應急救援一線,而是作為城市志愿者,承擔場館人流疏導、秩序維護、進場引導等督導工作。“活動中要是有人久站暈倒、輕微受傷,或者遇到其他突發情況,我能第一時間提供幫助。”他說,只要其他志愿者有需要,自己很樂意分享急救知識。

跨城服務搭起交流紐帶
十五運期間,鄧念慈同時報名了中山、香港兩地賽區的志愿服務。從香港單車項目的志愿工作,到中山賽區的籃球賽事保障,兩地奔波的他卻樂此不疲。“這是大灣區的全國性盛會,也是香港首次參與,能同時為兩地服務,特別榮幸。”談及與內地志愿者的協作,他頻頻點贊:“今天雖只服務了幾個小時,但中山志愿者團隊的凝聚力和人情味,讓我覺得特別溫暖舒心!”
如今,交通的便利讓鄧念慈得以兼顧中山的定居生活與香港的急救教學工作。談及兩地奔波做志愿的初衷,他直言:“一點不覺得辛苦,我對兩地都有深厚的感情,能在這樣的盛事中為兩地貢獻力量,是難得的榮幸與機會。”未來,他希望動員更多在中山生活的香港同胞加入志愿隊伍,讓大家在服務中深入了解中山、融入中山,為兩地交流搭建橋梁。“香港與內地志愿者可以多開展聯合活動,相互交流經驗、取長補短,這對兩地公益事業發展都大有裨益。”他說。
“體育場往前面直走就到了。”“麻煩您將電動車停好,不要擋住吉祥物。”“請您提前準備好身份證。”夜幕降臨,鄧念慈仍堅守在賽場外的細瑣崗位上。他的實際行動,不僅為賽事順利舉辦保駕護航,更讓“志愿紅”成了連接兩地的紐帶,讓“灣區一家親”有了具體的模樣。
編輯? 張倩?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