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山市東區朗晴小學主辦、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協辦的《讓德性在具身學習中生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索與實踐》新書首發式在朗晴小學朗言廳舉行,250多名小學思政教師、教研專家及媒體工作者參加此次活動。
廣東省特級教師、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黃志煊名師教研團隊負責人黃志煊在首發式上分享新書創作初衷,他認為新一輪課程改革必須堅持育人為本,發展素質教育需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導向,注重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體驗與成長。通過學生身體的參與、感官的體驗以及情境的互動,將具身學習有效地融入課堂。黃志煊還結合自己三十余年的教學經驗,與在場教育工作者展開了深入交流。
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科研部部長馮繼有指出,該書凝聚了黃志煊及其團隊在教育事業深耕多年的教學智慧,為中山市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和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認為開展具身學習教學就是一種堅持兒童立場的教學,將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最后,他衷心期望能夠涌現更多小學道德與法治領域的特級教師,為中山市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注入更強大的團隊力量。
馮繼有、黃志煊還為火炬高新區、石岐街道、小欖鎮、港口鎮、阜沙鎮等鎮街多所小學教師代表贈送圖書,希望以此推動中山市各區域教育資源和教學成果的共享。
問答
問:為什么您認為德性需要在具身學習中生長?
黃志煊:這是我多年來從教“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的一些思考。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我了解到很多老師還是不同程度地沿用了一些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方法,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以較為理性的方式講述給學生,導致課程相對沉悶,難以動之以情,明之以理。在新一代心理學認知理論帶來的啟發下,我認為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頸部以上”的學習,而是要讓身體參與其中,使孩子容易產生道德反思和情感共鳴,讓孩子不僅要身臨其境,還要心臨其境。
問:您認為教育從業者應該怎么培養學生們的品德修養?
黃志煊: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一門很有意義的課程,要讓課程變得更有意思,孩子們就更愿意去學。以學生為本,以生活為基,以生趣為依,以生成為旨,讓課程從“有意思”變成“有意義”再變得有實效,這樣孩子才會從“知道”變成“做到”,“心動”變成“行動”,學科核心素養才會落地、生根、開花。
問:您對教師在踐行這一理念時有何建議?
黃志煊:首先,落實具身學習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改變教師的觀念,接受新的教學理論與心理學理論,用理論指導教師行為。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建立有民主氛圍的課堂。最后,要領會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從過去的“三維目標導向”向“素養導向”轉變,讓孩子從過去被動的學習者成為課堂的主動學習者,讓教師從過去的學習牽引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查九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