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現代化始終與國家現代化同頻共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
“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中山聚焦農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綠色可持續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等重點內容,加速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績:2024年實現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單產連續四年“三增”;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尾水治理模式;“中山香農”區域公用品牌嶄露頭角;人居環境整治推動鄉村面貌煥新;多種模式助力農村集體經濟增收。上述成績來之不易,接下來我們要把握時與勢,堅定不移解決好本市“三農”問題,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提供“中山樣本”。
一是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近年來,中山通過推廣應用大型農機、培育新品種等方式實現糧食連年增產。接下來,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智能設備在精細化生產管理方面的優勢,發展設施農業、智能農業;將幼苗育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延伸至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等領域,形成農業子產業多點開花、提質增量的局面;嚴格把控“中山香農”的品牌進出,進一步擦亮區域品牌,實現農產品價值鏈增值。
二是持續優化鄉村環境。全會提出,要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山貫徹落實省“百千萬工程”工作要求,圍繞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開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堅、高速公路沿線環境優化、農房風貌管控提升等系列行動,讓一批鄉村面貌煥新。根據全會精神,結合省、市“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我們要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分批次開展典型村建設工作;下決心圍繞設施不完備、公共服務不便利、環境衛生臟亂差等短板對癥下藥,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因地制宜結合鄉村特征有序發展農文旅產業,充分挖掘鄉村潛在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與文化資源,借助農文旅項目實現鄉村發展的同時,避免過度同質化帶來的審美疲勞。
三是加強農業人力資本積累。近年來,通過與全省乃至全國農業農村領域的政府人員、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交流學習,中山逐漸在農業生產、環境優化等方面形成“中山經驗”。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我們要進一步深化與高等院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將科研項目與本市“三農”深度綁定,讓“三農”產業學在我市開花結果;人才選拔方面,定期將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年輕干部投放至村(社區)鍛煉、工作,并將該期間的表現作為提拔的重要考察因素;市鎮兩級部門可圍繞“三農”定期發布研究課題或組織相應的活動,助力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優化“三農”工作中;進一步優化激勵機制,鼓勵各類人才下鄉服務和創業就業,讓鄉村成為人才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黨校村(社區)治理研究中心專職教師
編輯? 張倩?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