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中山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4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超157.33億元;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率達87%;富民增收成效明顯,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4:1,連續11年保持全省最小。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基礎越來越牢。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等原則,確?;緦崿F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中山將乘勢而上,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以科技和改革為雙輪驅動,努力鍛長板補弱項,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一要聚焦科技強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當前,中山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實現99%,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0%,綜合生產能力有效提升。新的歷史起點,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農業全鏈條向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轉型。加大優良品種自主研發投入,搭建種業研發平臺,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更高質量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推廣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系統、農業機器人、物聯網等智能裝備與技術,加速農業生產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推廣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技術,深化養殖池塘尾水治理,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要深化產業融合,推動現代農業集群發展。鄉村產業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引擎,推進農業現代化,目的是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中山建成5個省級、4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加快推進十大農業產業發展平臺,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12家,形成了以漁業、精品花木為特色的農業產業。未來要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一方面,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十大農業產業發展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引進先進加工設備與工藝開發新型產品,發展訂單農業、電商零售等新業態,延伸產業鏈。另一方面,大力構建農業品牌,做強“中山香農”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粒米、三朵花、三只禽、五條魚、六個果“13356”特色產業品牌。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利用深圳、香港等大灣區消費市場,帶動休閑農業、鄉村民宿、研學體驗等新業態快速崛起,形成“大橋經濟”驅動的鄉村旅游產業鏈。
三要優化鄉村形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當前,我市鄉村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本完備,全市222個涉農村居100%達到省美麗宜居村標準,培育一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十五五”時期,要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在解決了“有沒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要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推進村莊綠化美化,提升人居環境品質。要加強鄉村風貌管控提升,全域推進農房風貌提升,持續打造省級典型村,推進“香山古韻”“岐水流芳”鄉村振興示范帶提質升級,彰顯嶺南水鄉風貌。
四要深化改革賦能,激發城鄉要素活力。當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還存在卡點瓶頸,要持續深化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促進承包地規模化流轉、宅基地盤活利用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充分釋放土地要素潛能。完善農村“三資”一體化管理平臺,強化集體資產監管。探索村級統籌、強村公司等資本運營新路徑,推動集體經濟從單一“資源發包”向多元化“市場經營”轉型。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利益共享模式,保障農民獲得穩定的分紅、就業和技能提升收益。暢通城市人才入鄉渠道,鼓勵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就業。構建完善的鄉村人才培訓、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服務保障體系,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住、能發展。
作者供職于中山市農業農村局,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修班暨2025年中山市市管干部任職培訓班(第二期)學員
編輯 張倩?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