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中山,秋風送爽,天高云淡,民眾街道廣東三億種業有限公司的(以下簡稱“三億種業”)農業試驗田內,飽滿的玉米棒掛在枝頭,陸續進入秋收尾聲。這片面積約70畝的農業試驗田,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涵蓋超120個品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但存在投入成本高、周期長等特點,讓不少種植戶望而卻步。就中山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而言,三億種業是目前唯一進行玉米研發育種的企業。其負責人張榮德介紹,一個玉米新品種面世,需要經過反復篩選種植大約10年時間,也即經過“十道關”后才能走向市場。

玉米新品種培育大約需要10年
步入三億種業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的便是綠意盎然的玉米,黑色地膜規整地覆蓋在壟間。一塊塊白色標牌矗立在玉米旁,清晰記錄著“白雪公主”“三億甜”“小花糯”“雙色”等品種信息。因進入秋收尾聲,工作人員正拿著籃筐采收玉米,各方性能表現較好的玉米,他們也會標記出來,待到自然風干后進行下一輪種植。
“新品種培育是個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10年左右。”張榮德隨手從玉米稈上掰下品種名為“三億甜”的玉米說,玉米品種的培育通常以常規雜交育種為主,工作人員要根據其植株高低、玉米棒顏色大小、結穗率、抗病性等多方綜合對比,每次優中擇優進行雜交,以此得到性能穩定、能夠適應不同生態環境條件的優良品種玉米。
對于傳統育種而言,因為要適應自然生長規律,并且各方表現性能要穩定。他表示,每選中一個新品種進行培育,每年需要進行春秋兩輪種植,并且要經過大約7年反復試種,才能培育出一個相對成熟的新品種。除了企業自己試種多年之外,選育的品種還要經過國家等相關部門試種3年到5年不等,最終經過專家審定才能走向市場。
以張榮德與泰國一家種業公司選育的新品種“三億甜”為例,雖然之前已在泰國種植4年,顏色、口感等各方性能已相對穩定。但為防止該品種在中山等南方地區生長“水土不服”,于是2024年他將其引育在民眾基地,至今已經進行4輪種植。在試驗種植該品種時,張榮德發現受到日照、氣溫、病害等綜合因素影響,目前該品種的色澤、結穗均勻度等性能表現已經相對穩定。

已有品種送往國家審定
張榮德透露,目前三億種業公司已經選取了包括“三億甜”在內的四五個品種送往國家審定,預計明年還將有4個品種陸續送入。出生在蔬菜世家的他,此前與父輩也主打蔬菜新品種培育,近幾年看中鮮食玉米的高附加值后,便做起了玉米新品種培育。他坦言,如果玉米新品種培育成功且受市場歡迎,每個新品種每年將帶來幾百萬元的收益。但一個成功的蔬菜新品種,每年收益雖然可達到幾十萬元,但其實兩者之間投入成本相差不大,收益卻是倍數差距。此外,加上合作方泰國企業有著玉米種植成熟的技術條件,因此雙方達成合作,走上了玉米品種培育之路。
對于種業公司而言,開始階段也是最難的階段,不僅需要面對新品種是否培育成功的挑戰,還需承擔高昂的成本投入。“雖然我們基地有120多個玉米品種,但經過逐年反復篩選淘汰,預估最終能推向市場的也只有10多個。”張榮德笑著說。在新品種培育過程中的人工、地租、地膜等基礎設施投入,每年民眾基地大約需要200萬元的成本。不過,靠著此前經營蔬菜積累的資金,再加上國家、省、市等各級補貼,基地目前能維持日常運營。“種子培育本就是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沉下心來,才能慢慢看到進步。”張榮德補充道。
雖然中山是三億種業公司在此進行玉米新品種研發的試驗田,但其已經在海南、韶關等地有合作基地,一旦新品種審定推向市場,這些基地將承擔起種子繁育的“角色”,實現市場規模化銷售運營。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種子站站長陳國軍表示,“雖然三億種業在中山只是小小的一片試驗田,但也是中山唯一的試驗田,有效填補了中山玉米種業發展的空白。”
眼下,第二十四屆廣東種業博覽會中山分會場暨中山市2025年秋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觀摩會已經拉開序幕。三億種業作為今年三大分會場之一,在11月5日前也主要聚焦鮮食玉米展示,而在12月5日至12月10日階段,他們還將集中展示辣椒、茄子、番茄等蔬果新品種。
編輯 袁鳳云 二審 朱暉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