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公布2024年度全國優秀紀錄片及創作人才評選結果,廣東聲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影像部負責人、中山廣播電視臺首席攝影、資深紀錄片攝影師韓玉文憑紀錄片《深中通道》(第二季)獲優秀攝像獎,成為該獎項的全國五位獲獎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獲獎也是韓玉文第三次斬獲國家廣電總局的年度全國優秀紀錄片及創作人才優秀攝像獎,成為獲此獎項最多的紀錄片攝影師。
從業19年來,韓玉文扎根創作一線,帶領團隊先后拍攝34部作品,155次獲得國際、國家、省級獎項,9部作品入選國家廣電總局優秀紀錄片推薦名單。10月28日,記者走進韓玉文勞模創新工作室,探訪紀錄片《深中通道》攝制組背后的故事。

用長時間堅守
換來動人心魄的畫面
記者了解到,廣東聲屏傳媒紀錄片中心2010年成立以來,韓玉文領銜的攝影團隊先后拍攝了《味道中山》《醫院里的故事》《“候鳥”汽車工程師》《生死43天》等大型紀錄片項目,從記錄中山美食、駐守醫院反映醫患關系題材,到跟隨汽車測試工程師走遍酷熱極寒,經過大量拍攝,韓玉文和團隊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而紀錄片《深中通道》是團隊創作的首部大型科學工程類紀錄片。
《深中通道》第二季的鏡頭中,深中通道大橋雄偉的身姿橫跨伶仃洋面,和來往船只相映成趣;從不同角度和時間點記錄,西人工島如同海上靈動的風箏,深中兩市的日出日落化作風景線,留給觀眾無比的視覺震撼。團隊是如何拍攝出這么多好鏡頭的?韓玉文表示,這往往是攝影團隊用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換來的,比如在城市還沒蘇醒時就提前到達拍攝位置等候,或者一天結束后繼續在深夜堅守。
在韓玉文看來,現實題材的紀錄片多數情況下并沒有劇本,攝影師在現場不能機械地記錄,而應當調動所有因素,在看似平靜、普通的事件中發現動人心魄的影像。“做紀錄片攝影,基本功一定要扎實,當決定性瞬間出現的時候,能迅速判斷并做出正確的響應,用精準的構圖與光影把精彩的畫面拿到手。”
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長且橫向跨度最大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為了在有限的時間窗口期拍到沉管浮運、安裝和對接的全過程,韓玉文和攝制組團隊連續幾天和工人們一起住在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的船艙底層,“因為整個沉管浮運和安裝過程驚心動魄并且不可重現,我們生怕錯過重要的工程節點,所以大家夜里不敢合眼,鏡頭時刻關注著工作區的一舉一動,終于完整地拍下了沉管浮運安裝的場面。”

拍片如同登山
山頂的風景能讓人忘記辛勞
拍攝《深中通道》的過程中,韓玉文記憶最深刻的畫面之一是爬上深中大橋的海中錨碇,用一根獨腳架支撐攝像機進行升降運鏡。站在全世界最大的海中錨碇上、站在深中大橋270米高的主塔上,面對浩瀚的伶仃洋,韓玉文的心潮如海濤般澎湃。
紀錄片《深中通道》的拍攝工作歷時近五年,韓玉文說,面對復雜的拍攝環境、漫長的攝制周期和精品創作的壓力,團隊在拍攝過程中也有許多糾結和困頓。有賴于大家多年以來磨礪出來的戰斗能力和團隊精神,大家才終于啃下了這個空前難度的超級工程紀錄片項目。
有人問韓玉文,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還要做紀錄片?在韓玉文看來,大型紀錄片的創作就好比登山,向上攀登的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登得越高,越能看到開闊的風景,能讓人忘掉眼前的辛苦。“用手中的鏡頭,將這些奇跡和工程背后的人與故事展現出來,為這個偉大的時代留下生動的影像注解,這也是紀實影像的意義所在。”
對于未來,韓玉文希望帶領團隊對標國內行業一線的拍攝水準,同時培養年輕力量,讓年輕攝影師經歷完整流程和嚴格標準的歷練,在工作項目中快速成長。他欣慰地說,在工作室鍛煉了幾年,攝影師們的業務能力都有穩步地提升,未來也將逐步承擔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創作項目。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韋多加? 三審?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