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中山橫欄鎮某工業園區的三層廠房內,沒有自動化流水線的轟鳴,只有6名工人圍在長木桌前忙碌:戴老花鏡的老師傅指尖沾著透明硅膠,正將燈珠逐顆嵌入弧形燈槽;年輕工人蹲在地上,用卷尺反復丈量護欄燈的金屬框架,誤差要求控制在2毫米內——這里是廣東雙甲照明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甲照明”)的生產車間。30名員工、全手工制作不規則戶外燈,卻在近兩年穩穩實現2000萬元年銷售額,更曾憑過硬品質拿下天安門廣場紀念活動燈具訂單。

手工車間里的“毫米級”規矩
“我們做的都是‘一人一方一工程’的定制款,沒有固定模具,機器替代不了手工的精準。”雙甲照明董事長劉小根拿起車間里一盞高速公路護欄燈,燈體接口處看不到一絲縫隙。不同于多數企業追求的“快產快銷”,雙甲照明有一套“反效率”的生產法則:所有燈具必須經過24小時老化測試,灌膠、密封、亮度校準等工序同步完成,工人每兩小時記錄一次數據,“別人4小時測完出廠,我們因此多花20小時,就是為了避免戶外使用時漏雨、燒燈。”
在車間角落的測試區,12盞剛組裝好的水池燈正連續亮著,電線連接著簡易的溫度檢測儀。“上個月太原一機場的機場路訂單,客戶要求零下20度不凍裂,我們就在這里用冰柜模擬低溫環境,連測3天。”劉小根說,這種“笨辦法”反而成了小企業的優勢——去年安徽一條偏遠高速的護欄燈項目,大企業嫌訂單量小、要求多不愿接,雙甲照明的工人帶著工具去現場調試光照角度,最終做出的燈具既不刺眼,又能讓光線照到15米外的路面,“道路照明不是拼參數,是拼對場景的理解,這得靠人盯著做。”

不貪規模,代工只做“頂尖小單”
“一些大品牌旗下的企業都找過我們代工,但不是所有訂單都接。產量大了要擴人、擴設備,貨款還捏在別人手里,小企業扛不住這種風險。”劉小根的代工邏輯很清晰:只接小批量、高要求的頂尖訂單,“既能賺技術經驗,又不影響自己的定制單,主動權得在自己手里。”
這種“克制”背后,是曾經的教訓。2013年,劉小根曾跟風做互聯網燈飾平臺,想靠“規模擴張”賺快錢,最終虧損400多萬元,直到2021年才還清債務。“從那以后就明白,小企業不能學大企業‘鋪攤子’,要做‘小而尖’的生意。”如今雙甲照明的業務結構很穩定:70%是自主研發的定制項目,10%是頂尖代工,20%是外貿訂單。“去年印度、沙特的客戶來考察,看到產品,反而更信任——他們要的是能適配當地氣候的燈具,不是標準化的流水線產品。”

淘汰賽里的“接地氣”打法
當下燈飾行業正經歷“殘酷淘汰賽”,雙甲照明卻能保持每年15%的銷售額增長,秘訣在于“比大企業更接地氣”。劉小根每天至少花6小時在車間,工人遇到技術問題能當場拍板;接到南沙濱海公園的地磚燈訂單,他會親自去現場測日照時間,調整燈珠亮度;就連采購配件,也堅持選大牌IC芯片、行業頂尖的燈珠,“成本是高一點,但質量出問題,小企業賠不起。”
今年7月的天安門廣場燈具訂單,更印證了這種“接地氣”的優勢。面對緊急的工期,雙甲照明沒有依賴智能設備,而是動員珠三角供應鏈,工人24小時輪班手工迭代樣品,最終按時交付產品。燈具從9月2日亮燈到18日活動結束,全程零故障。
“大企業有規模,但我們有‘決策快、肯拼命’的勁頭。”劉小根說,就像這次訂單,上海一家上市公司提前三個月介入,最終卻被雙甲照明“搶”了下來,“靠的就是比他們多跑現場、多改細節。”
“未來行業競爭會更激烈,但只要我們守住質量,把‘小生意’做精,就有生存的空間。”劉小根的話,或許正是無數中小企業的生存啟示。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