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破,當南區街道曹邊村還籠罩在一片靜謐之中時,馬沙咖啡窯烤面包店的店主鄧長征已經忙活了起來。提前和好面團、打掃衛生,開啟他新一天的生活。上午10時,門口的柴窯升起了裊裊炊煙,鄧長征將第一盤面包坯送入窯爐,再經過半小時的等待,松軟噴香的柴窯面包便出爐,迎接門前那群等待已久的客人。
如上景象,目前正悄然成為鄉村生活的新日常。“百千萬工程”實施三年以來,中山不少村居通過挖掘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成為遠近馳名的“網紅村”“流量村”,引來海量游客的同時也引來不少有志青年回鄉創業、實現夢想。像窯烤面包這樣的新業態,正逐漸成為鄉村文旅與外界連接的獨特紐帶,吸引著越來越多城市人前來,探尋這一口獨特熱乎的“煙火氣”。
“煙火氣”遇上“慢生活”:多家窯烤面包店在鄉村扎根
10月26日,嶺南的秋天還是一片綠意盎然。上午10時,位于南區街道曹邊村的馬沙咖啡窯烤面包店還沒營業,已經有不少客人在門前等待。只見鄧長征不緊不慢地生火、調試溫度,隨后將面包胚送上窯爐。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等待,當客人拿著燙手的面包時,咬上一口,酥軟的面包還冒著熱氣,柴火的香味撲面而來。
“吃過后,是不是覺得剛才的等待是值得的?吃窯烤面包不能急躁,大家等待的時候,可以在村里到處走走。”鄧長征笑著與客人互動。
回想一年前回鄉創業的選擇,如今大家都夸他有眼光、有想法。可剛創業時,家人和朋友并不看好。從學徒算起,鄧長征從事烘焙行業近20年,曾在各大烘焙連鎖店任職,也在五星級酒店和烘焙培訓學校享受過高薪待遇。創業前,鄧長征是一名職業的烘焙培訓師,有固定穩定的收入。“我媳婦就是曹邊人,剛開始她的信心也不大。”
位于南區街道的曹邊村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有故事的古建筑、老僑房是曹邊獨有的鄉村價值。2024年初,曹邊村榮獲AAA級鄉村旅游景區稱號。景區整體運營交由曹邊村委和深圳康輝合作成立的“強村公司”(中山市漕邊鄉創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公司一開始就將眼光投放到沉睡的僑房建筑上。經村委牽線,公司與僑房產權人簽訂委托管理合同,先取得了10多間僑房的使用權,經過修繕后將沉睡的僑房租給鄧長征這樣的創業青年,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想。“吸引我的是村委會和強村公司的誠意,他們約定只需將營業額的10%作為租金。”
正是這份風險共擔,共榮共生,讓曹邊村和鄧長征等創業青年實現了雙向奔赴。曹邊的“強村公司”一年來先后策劃了曹邊夜宴、鄉村集市等文旅活動,不斷推高曹邊的知名度和認可度。鄧長征還通過租金反饋和自媒體推廣,讓曹邊窯烤面包成為鄉村文旅的熱門打卡地。

“用果木柴火窯烤可以說是每一位面包師的夢想。經過一年運營,截至目前的市場反饋還是好的。別看我們只有80平方米,最高一天賣出1000多個面包,單月最高銷售20多萬元。”近一年來,鄧長征還開班授徒,將窯烤面包的運營模式復制到中山南朗、東鳳,江門市和佛山市等多個地方。
在南朗左步,哈嘍窯烤面包的主理人林紫恩是鄧長征的“高徒”之一。“以前上學時就夢想有一家店,一杯咖啡、一個面包,和朋友聊聊天。”今年5月,經過在曹邊一段時間的跟班學習,林紫恩來到左步村開了自己的店。國慶期間,哈嘍窯烤面包創下了一天最高數千元營業額的佳績。
無獨有偶,在崖口村,一座沉寂多年的舊發電廠也因窯火而重獲新生。今年國慶剛開業的“JANlU簡廬電廠工坊”(以下簡稱“簡廬”)里,麥香與柴火香在挑高的空間中交織。為復原最純正的窯烤風味,楊宇澄專程赴歐洲溯源,引進了當地專業的傳統窯爐設計圖,并依據圖紙在杭州定制了核心部件,最終在舊電廠里成功組裝起這座兼具歐陸血統與本地適應性的窯爐。簡廬的面包師傅趙玉青來自杭州,在烘焙行業深耕20余年。面對眼前這座造價20多萬元的窯爐,他稱之為“爐中愛馬仕”。

鄧長征看來,多家柴窯面包店之所以選擇在城市周邊的鄉村扎根。吸引消費者專程前往的,不僅是舌尖上的柴火香氣,更是那份與鄉村節奏同頻的“慢生活”“慢節奏”。
窯烤面包的本土化之旅:以“創新”為酵母做大市場蛋糕
來自沙溪的阮小姐帶著孩子們周末到曹邊游玩。今年已是她們第三次來到曹邊,每次必然打卡馬沙咖啡窯烤面包店。“每次來曹邊都有新驚喜。這個面包店也會有新產品。”
阮小姐說的新產品是剛剛上新的板栗紫薯面包、神灣菠蘿包。這是鄧長征根據時令和中山地道食材創新推出的新產品。每季度鄧長征都在10個常規菜單的基礎上,創新1-2個新品,保持對市場的吸引力和期待值。鄧長征說,他開班授徒后,很多人會替他感到擔心。當窯烤面包成為每條網紅村的“標配”,曹邊是否就失去了吸引力?
鄧長征每次都自信滿滿地說:“我不怕教會徒弟沒師傅。因為我也在不斷地學習成長中。”他說,事實上窯烤面包不是新鮮事物,在成都、杭州也有類似的新業態。未來,只有用創新作為酵母,善用本土食材、在地文化,與中山鄉村的創新生態融合在一起,才能不斷地做大市場蛋糕,實現共贏。
鄧長征的想法與徒弟林紫恩不謀而合。在左步哈嘍窯烤面包,店內的金枕榴蓮包、安佳牛油包、云南玫瑰醬面包等產品,都是林紫恩與好友、退休營養師lisa自鳴得意之作。目前,店里已有十多款固定產品,除了自創產品,林紫恩還會定期回到曹邊向師傅學習更多新品面包制作方法。
林紫恩負責面包制作,lisa則將“清糖淡鹽”的健康理念注入產品研發:“比如我們的招牌金枕榴蓮包,通過加入芝士來調和甜膩;吞拿魚包則降低了腥味,更符合大眾口味。”她們還創新性地使用本地黃皮制作面包(季節性產品),讓鄉村特產在面包中“重生”。

在崖口,簡廬則充分利用崖口當地的優質大米,開發出獨具特色的米面包系列。趙玉青回憶道:“第一次嘗到崖口的米,我就被它的品質驚艷到了。現在我們開發的云朵米面包,口感柔軟中帶著嚼勁,很受顧客歡迎。”他表示,以后還會嘗試用當地的水果、海鮮等研發更多產品。

窯烤面包讓人驚喜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預制產品。每個面包都是獨一無二的。在趙玉青看來,“窯溫從300度緩降至200度的過程中,每個區間都適合不同的面包。”他在此窯中烤制的首爐產品是巧克力布朗尼;到崖口的短短數月間,他已針對本地口味推出十多款減糖面包。目前,趙玉青是店內唯一的面包師傅,從面包整形到天然水果酵液的培養皆親力親為。在節假日客流高峰時,他一人最多能完成300多個面包,每日出品款式隨窯溫與心境而變化,一如窯火本身,既有技藝的精準,也有手作的隨性。
熱潮下的冷思考:新業態需不斷適應鄉村發展
曹邊的鄉村間,一條靜謐的田埂小徑,其上屹立著一座半截的炮樓,娓娓道來著近百年來的歷史滄桑。田埂邊,一座歲月留痕的僑房搖身一變成為馬沙咖啡窯烤面包店,冒著柴火香氣的面包,讓人回到“那些年”;而南朗崖口,簡廬也遠不只是一家面包店,它還是一座小型的鄉村工業紀念館:斑駁的水泥外墻上,“自力更生”“安全第一”的紅色標語依然清晰可見;刻意鏟除的墻皮下,紅磚肌理粗獷地裸露;老舊的發電設備靜駐原地,如同定格時光的展品……
柴窯面包店何以出圈?鄧長征受訪時謙虛地表示,這與曹邊獨特的消費場景和空間敘事是分不開的,是因為柴窯面包自帶“傳統工藝”的文化標簽,與鄉村所具有的傳統意象相契合。城市生活節奏快,而柴窯面包及其所象征的“慢生活”理念,恰恰能夠吸引城市消費者。
談及未來的發展,鄧長征說,除了發揮他曾經是烘焙培訓師的專業繼續開班授徒外,還計劃租用更大的僑房空間,打造新的業態,不斷適應鄉村的創新發展,深度融入“百千萬工程”。
另一邊廂,楊宇澄也計劃將簡廬打造成真正的“內容型空間”,計劃開放為音樂會、服裝走秀等多元活動的展演場域。除了一旁正在建設的民宿,他還準備推出系統性的烘焙課程,“不是淺嘗輒止,而是真正學會一門手藝”。窯烤的邊界也要持續拓展,目前還推出窯烤披薩,未來菜單將進一步豐富,構筑從面包到完整窯烤料理的餐飲體驗。
左步的林紫恩則計劃未來招募“媽媽崗”,教授婦女制作面包,帶動本地就業。“我們不只是來開店的,更希望成為村子的一部分。”
午后陽光正好,曹邊村、左步村、崖口村的窯爐里火光躍動,面包的香氣在空中彌漫。在這條以文旅融合為徑的鄉村振興路上,中山鄉村正飄出“創新”“融合”散發出的動人香氣。
記者 徐鈞鉆 黃靖怡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