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無作業日”,雍景園小學一名學子正在為家人制作薯片。

“周三無作業日”,三鑫學校同學們在“家長大課堂”上學習操作木偶。
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階段性特點和突出問題,教育部近期發布《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措施”)。目前,中山市多所學校積極響應關于“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建議,將每周三設立為“無作業日”,鼓勵孩子們找到興趣支點,激活發展內驅力。
多元活動替代書面作業
近日周三的下午放學時間,記者在東區朗晴小學、雍景園小學門口看到,學子們踏著輕快的步伐,歡快地走出校門,迎接“周三無作業日”的到來。記者了解到,在周三這一天,兩校各學科不布置書面作業。
其中,朗晴小學把周三轉化為“五育融合實踐日”,精心設計“五育融合”實踐“菜單”,鼓勵學子們通過探究實驗、勞動實踐、藝術創作、體能訓練、親子共讀等多元活動,找到興趣支點,激活發展內驅力。
該校鼓勵家長組織家庭讀書會、益智游戲、觀影談心、親子運動、陪伴徒步、陪伴孩子開展“情緒管理小游戲”,鼓勵學子們參與家務勞動如整理房間、烹飪簡餐,有條件的還可開展社區志愿者服務如關愛老人、環境清潔等,并鼓勵學子們進行藝術體驗如繪畫、手工制作,或開展高雅藝術欣賞如聽音樂會、看畫展等。
“周三取消書面作業,不是教育的減法,而是成長方式的迭代升級,是書面作業走向‘活動作業’,賦予孩子們更多時間和空間,去進行人際交往鍛煉、親子體育鍛煉,去完成課外閱讀、勞動實踐等,他們也從被安排者,成為更自主學習者。”該校黨總支部書記黃志煊告訴記者。
近日,雍景園小學同樣設置了“周三無作業日”。該校認為,作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但過度、機械的作業,卻會占用孩子休息與自主發展的時間,甚至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設立 “無作業日”,是希望為孩子 “松綁”,保障身心健康,同時給孩子自主空間,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雍景園小學副校長張卉丹介紹,沒有作業的束縛,孩子被賦予了時間支配權,可以自主選擇閱讀、繪畫、運動、做手工等感興趣的事情,在自主安排中培養時間管理能力、計劃實施能力,擁有更多創造力與專注力。
該校還希望引導家庭回歸“陪伴本質”,減少家長“陪寫作業”的焦慮,讓周三的家庭時光不再圍繞作業展開,而是變成親子共讀、共同做家務、戶外散步等溫馨互動。
“周三無作業日”是否會影響教學進度?“學校深耕教學設計,運用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創新模式,讓知識在當堂消化。”對此,張卉丹表示,同時,學校提前規劃教學進度,確保“無作業日”不影響正常教學,并且優化其他日子的作業設計,減少重復性、機械性作業,提高作業質量。
中山市三鑫學校在多年前將每周三定為“無作業日”。作為寄宿制學校,該校通過分層、分類設計活動,讓學子們在多元體驗中,將“作業減法”變成“成長加法”。
周三傍晚,該校小學部教學樓前的空地變身“各年級小舞臺”,舞蹈、相聲、樂器演奏等節目輪番上演,學生全員參與,用自己的方式展現藝術才華。每周三晚,學校組織學生收看精心剪輯、聚焦國家大事與熱點時事的新聞視頻,同時鼓勵學子們自主選擇經典名著、科普讀物、歷史故事等書籍進行閱讀。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還設置每月“快樂周末無作業日”,鼓勵學生自主規劃時間,包括探索個人興趣,發展特長,或參與戶外活動,親近自然以及走進社會,參加公益、體驗職業等活動。
孩子有了更多自主時間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家長們普遍對“無作業日”表示認可。學子們有的飯后和父母一起到江邊散步,“天南海北”聊起來;有的在這一天成為家庭“廚師”,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一頓飯;有的擺出棋盤,和爸爸“大戰”多個回合;有的和父母一起打羽毛球、打籃球;有的一起做起手工,用樹葉做了花束;有的進行自主閱讀,看喜歡的書籍。
“‘無作業日’挺好的,孩子很開心,每周特別期待這一天的到來,每次我們會一起制定了這一天的小計劃。”雍景園小學五年級楊同學的媽媽告訴記者,商量后,孩子決定每周三都要自己做晚飯,“孩子做出飯菜后,很有自豪感。”同時,該同學還選擇在這一天看喜歡的雜志、歷史書等。
楊同學的媽媽坦言,“無作業日”可讓孩子自己來安排當晚的時間,鍛煉了自主能力,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剛開始有點不太適應,也不太理解,但是這兩周適應下來,發現特別好,周三晚上我們經常一起到小區里散步,孩子會告訴我很多心里話,傾訴后他的情緒也得到釋放,親子關系更加密切了。”雍景園小學四年級肖同學的媽媽說。
朗晴小學六年級荀同學的媽媽說,“無作業日”的實踐性活動,比寫書面作業更好,“我們一般都是和孩子一起到戶外,還一起做了手工作品、一起做了蛋撻等,孩子能在周中適當放空,做想做的事情,對她來說是非常放松的事情。”
朗晴小學五年級青同學的媽媽說,“無作業日”的設置,其實也在提醒家長要更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僅只關注成績,讓家長更重視起來。
早發現早干預學生心理問題
市教育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中山市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兩個顯著趨勢:一是低齡化,心理困擾的首次出現時間提前,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就已顯現苗頭;二是復雜化,學生的問題并非由單一因素引起,通常是學業壓力、親子關系、手機網絡使用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織、疊加的結果。這些因素互為因果,容易導致兒童青少年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
“基于以上特點,將重點采取多方面措施進行解決。”該負責人介紹,首先是重點落實“建立監測預警和干預機制”,旨在實現“早發現”。
“面對問題的低齡化趨勢,我們必須將防線前置。”該負責人提到,這套機制就像一套精準的“雷達”系統,能夠通過專業化的篩查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困擾,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危機,為早期干預贏得寶貴時間。
其次是重點深化“持續推進全員育心制度”和“培育家庭和親子關系”,旨在構建“支持網”。此外,中山市重點推進“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和“以體強心”,旨在實現“積極賦能”。
“其中,‘以體強心’與‘每天兩小時體育鍛煉’緊密結合,因為體育運動是宣泄情緒、磨礪意志、培養韌性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能直接幫助學生管理情緒波動,提升心理抗壓能力。”該負責人表示。
為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中山持續優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通過深化集團化辦學、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等方式,大力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組建基礎教育集團50個,其中市級教育集團14個,城鄉教育共同體36個,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50%。
近年來,中山市還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優質普通高中實行招生指標到校,安排指標生計劃到初中學校。全市優質高中指標生招生名額分配比例達50%,有效促進教育平等化。
記者 王帆 通訊員 楊文 肖雪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