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安顏(化名)一家四口自遼寧沈陽自駕2800多公里來到中山市桂南村。8個多月過去,她非常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兩個女兒每天快樂地上學,在村里玩耍;她樂此不疲地參加村里舉辦的各種活動,結識了一群朋友。來到這里后,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她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當許多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渴望把孩子送進城里名校的時候,這些都市家庭卻“逆流而行”,舉家搬遷,在鄉村積極創造養育孩子的好環境。
據中山市五桂山街道桂南學校校長石磊粗略統計,這兩年有近70個外省市和港澳臺家庭的近百個孩子到桂南學校上學,并且還有加快增長的趨勢。

都市媽媽舉家搬到山村
安顏之前待過北京、云南、海南等地方,對中山完全不了解。今年1月,她來桂南村參加了“旗溪自然而然藝術節”,大人和孩子都玩得很開心,還探訪了桂南學校,非常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2月末,他們一家四口就舉家搬到了桂南,租了房子,大女兒就讀桂南學校,小女兒就讀南朗街道翠亨村石門幼兒園。
安顏說,這幾年她和先生一直都在尋找這樣的村子:有很好的環境,孩子可以自由親近大自然;有融洽的社區氛圍,村里每個人都像認識了很久的朋友;地理位置優越,家人在大灣區也有很多工作機會。“來了之后愈發覺得中山是一座能不斷給我驚喜的城市。”安顏說。

來自四川廣元市的楊濤是一位心理咨詢師,去年11月,她和孩子到珠海看航展后,受邀到桂南村做客,此前兒子的好朋友已經搬到了這里。楊濤非常喜歡村里的自然環境,感覺空氣中彌漫著香味。帶著和朋友共同養娃的期待,以及對多元社區文化氛圍的向往,一個月后,她帶著近80歲的父親和11歲的兒子搬到了桂南。
如今,楊濤也是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兒子開心地跟她說:“以前在城里住一年,感覺和鄰居們距離還是很遠,現在住幾天就覺得很近很近了。”她認為,孩子們在桂南村有很多來源于生活的真實體驗,村民之間有一種很強的鏈接,多元包容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在的生活方式。

來自上海的水湄(化名)是一家在線教育機構的負責人、3個孩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擺脫上海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去年3月,她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兒到了云南大理上學。但因家人不適應當地氣候,聽了一位教授朋友的推薦后,于今年來到桂南,兩個孩子入讀桂南學校四年級。她說,桂南是一個友好互助的熟人社區,自己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有一天我在送小孩上學的路上說想買自行車,路過的一位寶媽就熱心地過來跟我說在哪里可以買,這里有著完全不同于大城市的環境。”水湄說。
據桂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譚彥說,近兩年來,搬到桂南的家庭越來越多,近期仍有不少家庭組團到桂南村考察,她說:“桂南村的吸引力正在不斷擴大。”
孩子在學校“慢成長”
桂南學校校長石磊感受到了這種變化,這兩年他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明星校長”,要經常接待探校的家長和線上咨詢。但他對此很清醒:“我們只是做了學校該做的事,回歸到了教育該有的樣子。”
11月3日下午3時左右,石磊帶著記者穿過熱鬧的操場,來到學校的菜地。只見遠處青山起伏,近處蔬菜郁郁蔥蔥,五年級三班的學生正在上勞動課。幾個男孩拿著鋤頭松土,突然發現了青蛙,興奮地蹲下身觀察。孩子們嘰嘰喳喳,快樂而放松。來自重慶的吳天慧說,她很喜歡勞動課,有一次她炒了菜,用的就是自己種的青菜,感覺味道特別好。

菜地不僅是孩子們上勞動課的場所,更是他們的樂園。記者 余兆宇 攝
桂南學校于2003年創辦,是一所面向外來務工子女的九年制民辦學校。2005年,大學畢業的石磊從重慶來到中山,成了桂南學校的第一位物理老師。12年前,而立之年的他成為校長,定下了“按課本上課”的鐵律,主張回歸生活與學習本質,讓學生“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與人交往、好好親近自然”。

2018年,石磊結識了桂南村藝術家“新村民”張耀仁、關勇,他們為桂南學校美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專業指導,桂南學校在美育方面的實踐和成果讓其聲名鵲起。2023年,桂南學校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創新研究院“年度關注學校”。為教育憂心忡忡的外地家長仿佛發現了“寶藏”,將目光投向這所山腳下的民辦學校。石磊說,目前還有100多個家庭正在咨詢考察。對此,已經在這所鄉村學校工作了20年的石磊說:“我們不刻意培養‘特殊人才’,只是想給孩子留出慢成長的空間。”

這些都是孩子們的作品。記者 余兆宇 攝
在石磊看來,家庭舉家搬遷到桂南,不僅僅因為學校,更因為村莊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宜居需求。例如,這些孩子們放學后,在村里還有各種有趣的課程和活動,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環境。“桂南學校不是一座教育‘孤島’,而是桂南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石磊說。
“新村民”抱團養娃
11月11日下午,一群剛從桂南學校放學的孩子在幾位家長的帶領下,來到了“旗溪自然而然藝術節”發起者阿若的家中開展第一次社區調研,當天下午他們要訪問6個“新村民”。“請問你們來到桂南村多少年了?為什么喜歡這里?你覺得這個社區還需要什么?明年你想為社區做什么?……”面對孩子們拋出的一個個問題,阿若認真回答。這是由楊濤等家長組織的活動,旨在讓這些孩子多了解村莊和村民。

放學后,孩子們出發去村里做調研。記者 余兆宇 攝
楊濤的兒子世致一直有個心愿——親手做一輛投石車。于是,楊濤聯合社區擅長木工的“新村民”璟羲老師和其他幾位家長啟動了“造夢工坊”項目。最初,項目有6個孩子參與,一個多月后投石車做好了,孩子們給它取名“造夢一號”。今年“五一”假期,孩子們又在旗溪農場啟動“投水彈體驗”收費項目,5天時間里,孩子們掙了1000多元。楊濤開心地說,如果沒有桂南村友好互助的社區氛圍,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村子里生活時間雖然還不長,但家長們非常認同這里的環境,也共同創造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在云南生活多年的公益人士蔡睿于今年2月把一對9歲的龍鳳胎送進了桂南學校。她說,很多“網紅村”沒有像桂南這樣,擁有一所有資質的學校,每個社區伙伴都有一股力量,大家來到桂南積極做事,氛圍很好。來自廣州的小蔡從事鄉村兒童教育,孩子于9月入讀桂南學校,這個決定只花了幾天時間,她說:“桂南村與眾不同,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面對孩子們調研的問題,村里的新村民回答得很認真。記者 余兆宇 攝
安顏搬到桂南后,臉上總是笑嘻嘻的。村里的生活豐富多彩,社區課堂開設了瑜伽、食育、英語戲劇、閱讀等課程,家長們可以結伴學習,始終保持自我成長狀態,她說:“教育只是我們考慮的一個維度,豐富多元的社區文化為我們打開了新的世界。”
鄭艷芬是旅游管理專業博士,參與桂南村強村公司的運營工作。今年她也把家搬到了桂南村。她說,村莊的氣質很大程度上是由“誰在這里生活”以及“他們在這里做什么”定義的,而桂南村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城市的“新村民”。這些“新村民”并不缺乏在大城市謀生的機會,而是渴望將知識、理想和生活融為一體,桂南村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試驗田”。她認為,桂南村依托村莊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為這些“新村民”提供了參與鄉村建設的良好條件,他們當中很多是生態環保、自然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者,在桂南發展新業態,并通過人際頻繁互動形成了高強度的社區凝聚力。所以,文旅公司因地制宜提出了“桂南學村”公共品牌IP,希望傳遞有品質有溫度有活動內涵的村落品牌形象。
共建共享“理想村莊”
桂南村地處五桂山主峰之南,近10年間,越來越多“新村民”涌入,讓這座擁有100多棵百年香樟樹的古村落成了人們心中“理想村莊”。
2024年2月22日,來自市委組織部的譚彥成為桂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上任后她深刻感受到,在中山沒有別的村能吸引這么多人專程找過來并定居“好好生活”。對桂南村的了解日漸深入,她也慢慢摸清了桂南村的發展脈絡。

譚彥說,桂南村這10年的“生長”分為三個階段。2015年,被稱為“旗溪1號新村民”的林潔在旗溪自然村租下土地建立生態農場,希望在大自然中養育孩子,她看好桂南的自然和生態宜居環境。以這一年份作為重要時間節點,寂靜的山村開始了10年巨變。
2018年開始,林潔的生態農場吸引了年輕人進行生態種植方面的創業。他們懷著對自然、對土地的熱愛,探索和實踐生態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吸引了更多對此有著共同價值追求的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分享和推廣,越來越多年輕人住到了村里,發揮各自在生態種植、自然教育、兒童美育等方面的專長,在桂南村推動多元可持續發展實踐。

2024年開始,桂南學校聲名鵲起,認同該學校教育理念的許多外地家庭舉家搬到桂南村,在村里開始了他們的養育實踐。家長們日常的生活分享,吸引更多家庭把目光投向桂南。從個人到家庭,從兒童到老人,越來越多陌生面孔出現在村里,在村里生活,成為桂南村宜居的直接體現。
村民的增加對桂南村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5月,桂南村旗溪社區共同締造委員會成立,村民委員會、新老村民、專業智力團隊聚焦生態保護、社區共建與文化融合三大方向,成立了多個專項小組,共同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正因不斷吸收新力量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桂南村始終保持著有機生長和活力。
在桂南村的工作促發譚彥更多的思考,她心中“未來鄉村”的模樣越來越清晰:它既是自然的、美麗的、便利的,也是溫暖的、互助的、共建共享的。它不是城市化的產物,而是回歸村莊本該有的樣子,不管是老村民還是“新村民”,每個人都能在這里幸福地生活。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